媒体视野|我院余南平教授接受《文汇报》采访谈「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

近日我院余南平教授接受《文汇报》采访,谈「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中国经济在致广大而尽精微中行稳致远——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

编者按

习近平主席在旧金山讲述的一个个中国故事向世界表明: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以高水平开放联动国内国际,这是塑造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一招。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吸引128个国家的3400多家企业参展,按年计意向成交创新高,达784.1亿美元;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形成458项成果,中外企业达成972亿美元的商业合作协议;海南自由贸易港加快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实施,各方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这一切无不折射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理经济的高超智慧和卓越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下一个“中国”必将为全球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以自身发展更好造福世界。就此,本报约请三位专家研讨交流。

 

内容详情

主持人:“正如工商界朋友所言,中国已经成为最佳投资目的地的代名词,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的书面演讲中,习近平主席一番话,道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您认为这种信心源自哪里?

 

余南平:这种信心源自中国领导人对于发展的深刻理解、正确的战略与方向把握,来自中国经济巨大的体量、韧性和创新潜能,更来自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努力。在过去一个阶段中,自身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模式转换符合客观历史规律,同时,在国际层面秉承开放、合作、共享的发展理念,使得中国在国内外协同发展中获得了新增长动力。一系列发展实践表明,中国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给世界发展增添了稳定和动力,中国“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发展创造新机遇”,并努力以自身行动为APEC成员国开辟出一条通往有效、务实政策的道路。这不仅为重塑新型国际关系定下了基调,更为亚太乃至全球未来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社会福祉增加提出了中国方案与倡议。
 

刘江会: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23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22年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12%的情况下,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额却逆势增长5%,这一数据为“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做了最好的注解。
 

全球工商界对中国发展的坚定信心是在他们运用“真金白银”在中国进行商业实践和产业投资并得到丰厚回报的基础上形成的,至少与其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共识相关:一是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并且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中国规模庞大的市场为新技术尤其是以规模经济为特征的数字技术的快速商业化,提供了全球其他地方所无法企及的应用场景;二是中国基础设施条件和人才红利领先全球。基于大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及覆盖完善的移动网络,使得在中国制造的产品可以以快捷、高效、稳定和低成本的方式通达四方。同时,中国巨大的人才储备和持续增长的研发投入正在使其从传统的“人口红利”转向“工程师红利”。三是中国拥有全球最为完备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这种上下游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优势是其他新兴经济体及规模偏小的发达经济体所不具备的,尤其是在重大外部冲击频发的背景下,在产业链的可替代性和可备份性方面,中国的优势更加明显。
 

胡晓鹏:在极不确定的全球外部环境下,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不断增加。这是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和自身活力的根本体现,也是透过世界经济大势把握中国发展机遇的理由所在。从国内消费角度来看,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中国经济韧性的基本保障。从国内生产和技术角度来看,中国拥有世界上门类最全的工业化体系,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供应链国家,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到中国投资,就意味着与世界建立了更深层次的经济联系。同时还需要看到,多年以来中国政府充分发挥自身的体制优势大力促进数字应用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新材料研发等重大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应用,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数实联动、高技术推动的高质量发展局面,新质生产力快速提升促使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迅速提高,这既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和技术基础,更是中国服务全球投资的能力体现。最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主持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巨轮穿越惊涛骇浪,取得彪炳史册的发展成就。如何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大国经济治理智慧?

 

刘江会: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历史观对中国经济整体的把脉定向,达成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指引着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的辩证关系来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所蕴含的大国经济治理的深刻智慧:一是“稳和进”的辩证关系,强调坚持稳中求进,进而有为,确保经济增长换挡不失势;二是“危和机”的辩证关系,强调要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确保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市场的潜力和作用的发挥;三是“供和需”的辩证关系,强调提升供需匹配度,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需求,提升供给;四是“内和外”的辩证关系,强调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五是“破和立”的辩证关系,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注重立破并举,如“立”新发展理念,“破”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
 

余南平:具体而言,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人民性”在中国深化改革开放中得到进一步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体现在中国新产业、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同时,中国经济转型牢牢抓住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创新驱动”理念,把握了全球新技术革命主基调,使得中国在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产业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在对内深化改革的同时,中国对外加大和加快开放力度,秉承多边主义和互惠共享原则,推动中国产业链与价值链深刻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而且,中国在抵御大国对华的贸易关税、技术卡脖子和逆全球化思潮的实践中,不断坚持发展自身产业链的韧性,深化供应链的完整性,提升技术链的自主性,顺应时代潮流变化,主动调整贸易与投资结构,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中不断扩大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切均是在坚持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取得的发展成就,也充分反映了习近平大国经济治理智慧。
 

胡晓鹏: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经济发展怎么看、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全面把握发展大势与科学统筹发展全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持续筑牢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这一底线思维。二是突出强调自主创新是大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三是明确合作共赢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路径。无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还是“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理念,都彰显了大国经济治理追求全面协调、共商合作、共赢发展的总体构想。四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深刻折射出大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思维。

 

主持人:对世界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更加广阔的市场和前所未有的合作机遇。打造亚太发展的下一个“黄金三十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坚持开放导向、坚持绿色发展、坚持普惠共享四点建议,有何重要意义?

 

余南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将“创新驱动”置于首位,再次凸显当下科技之于一国发展的重要意义。技术创新特别是重大颠覆性技术涌现加速,深刻改变着全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种“技术跨代际”的进步既可以对国家竞争力产生颠覆性塑造,对解决国家经济发展周期平抑难题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来说,站在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并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塑造新型的共享发展的价值链,不仅是中国应对美国对华竞争的一个被动选择,更是中国促进亚太与全球科技交流合作、为亚太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实现普惠、均衡发展的必要举措。
 

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也能够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并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与发展实践已经给出了答案,并将继续为亚太的绿色发展之路奠定物质基础。面对当下全球南北发展的经济与技术鸿沟持续拉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发展问题重回国际议程中心位置,深化发展战略对接”,这突出表现在“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高度契合上。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内涵,其在亚太和全球的实践也表明,只有回到“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议程,通过经济合作、技术合作和市场空间合作开拓的普惠式发展,才能实现亚太和全球的共同发展,并给亚太与全球带来更多的社会发展与人民福祉。
 

刘江会:四点建议为亚太地区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全面落实布特拉加亚愿景,“建设开放、活力、强韧、和平的亚太共同体”指明了方向,并且定义了打造亚太发展下一个“黄金三十年”的动力、路径、基础和保障。首先,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大亚太发展蛋糕的强大动力。其次,开放导向是亚太地区实现下一个“黄金三十年”的必由之路。其三,绿色发展是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已经成为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合作的最大共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日益严峻的挑战,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亚太地区才能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创造亚太美好“绿色未来”。其四,普惠共享是亚太地区各国人民的共同诉求,也是实现亚太地区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根本保障。
 

胡晓鹏:亚太是全球发展的重要引擎。四点建议充分传递出大国领导者对亚太和全球发展的全局意识、责任理念和中国态度。坚持创新驱动就是要把科技创新培育成亚太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各国需要放下偏见,平等开展科技交流,全面促进亚太高质量发展。坚持开放导向是高度重视共同繁荣的必然选择。中国不仅强调从全球发展中汲取现代化动力,也努力让中国式现代化更好惠及全球发展,这离不开更加自由、开放的多边贸易和投资体制,也离不开平等互惠的全球与区域治理规则重构,从而高度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坚持绿色发展是亚太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亚太地区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3,经济在全球占比超过6成,贸易占比将近一半,是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之源。亚太地区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高度重视自然生产力,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日益严峻的挑战。坚持普惠共享是弥合发展鸿沟的关键举措。要将亚太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强调以平衡、协调、包容的方式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让各国人民平等共享发展成果。

 

主持人: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我们将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此前,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提出24条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稳外资政策措施,为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指明了方向,这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余南平:24条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措施集中体现在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持续加强外商投资保护、提高投资运营便利化水平、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完善外商投资促进方式等6方面。值得指出和强调的是,当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与技术民族主义思潮盛行,全球主要大国产业政策正在加速回归,战略价值链构建不仅已经成为许多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对象,同时也成为大国博弈的战略工具。而在此背景下,中国继续坚持开放、合作和共享发展的理念,以自身与全球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为己任,坚持通过加大开放力度,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推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进一步全面深度融合,创造更多的全球发展机遇。这不仅给中国未来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同时也为稳定和提升全球贸易投资做出了务实的大国贡献,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增添新内涵。
 

刘江会:《意见》不仅彰显了中国坚定扩大开放的决心,并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外资企业在公平性、便利化等方面的需求,塑造了中国营商环境在综合性价比上的新优势。比如,《意见》提出,支持外商投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与国内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引资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还将在促进中国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又如,《意见》提出,探索便利化的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机制,高效开展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出境安全评估,这对于促进数据安全有序自由流动、释放数据红利、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外商投资环境一直在向优而行,中国在对标世行标准完善自身营商环境的同时,也促进了世行新版营商环境评价体系(B-READY)的改革,为全球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的优化做出了中国贡献。
 

胡晓鹏:《意见》对进一步稳定外商投资良好预期非常重要。具体来看,一是政策导向十分鲜明。《意见》更加重视和突出技术研发、生物医药领域项目引进,以及服务业尤其是信息服务业开放试点等,并强调引导外资流向中西部、东北等重点区域。目前来看,效果充分显现。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1-10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947家,同比增长32.1%,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9.5%。二是全面回应热点诉求。《意见》针对外资在政府采购准入、知识产权保护和平等参与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堵点,给出了有力举措。今年前十个月一些重大外资项目逐步落地,加拿大、英国、法国、瑞士、荷兰实际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10.3%、94.6%、90%、66.1%、33%。三是财税政策精准发力。同时,各地还跟进了大量配套措施,对提升外资在华投资回报率具有直接作用。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
About 余南平
余南平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国巴黎高师访问学者,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访问学者,捷克查理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全球领导人计划”访问学者。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欢迎使用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