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野|余南平教授接受上海教育电视台采访 谈「沪上高校如何推进国家安全教育入脑入心」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十周年。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福祉,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及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旨在增强全民的国家安全意识,维护国家安全,因此而被设立为一个节日。在上海高校中,国家安全教育正在不断普及与深入。为了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动国家安全教育入脑入心,《新闻这一课》特邀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余南平进行讨论。
 

 
主持人:余教授您好。首先请您从总体上给我们介绍一下总体国家安全观包括了哪些内容?当前我们学习它的意义是什么?
 
余教授: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涵盖经济、政治、生活等各个领域,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等,覆盖了人类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它还涉及对外安全,甚至包括太空、极地、深海领域的安全问题。总体安全观是以系统的、全面的视角来审视整个安全形势和其变化。过去十年间,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及技术革命都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必然带来一些新问题。因此,国家安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问题。学习总体国家安全观需从系统性、动态性出发,结合技术进步及国际政治经济的综合因素,从而全面增强国家安全意识、防范国家安全风险。
 
主持人:那么在您看来,对我们高校的同学来说,总体安全观教育的目的和目标是什么?
 
余教授:高校进行国家安全教育,基于对国家安全形势和变化的系统性认识,同时掌握国家安全核心变化的机理机制,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全面理解。这样,学生就可以明白自己能为国家安全变革做出什么样的贡献,这可能是他们的首要学习目的。
 
主持人:您提到将所学专业与国家安全观学习联系起来的重要性,您了解到我们上海高校今年有哪些新的尝试和举措吗?
 
余教授:从学科角度看,国家安全已经成为一级学科。部分条件允许的学校已经开设了国家安全专业方向的博士学位;有的大学将国家安全教育设为公共必修课;例如在我们学校,我为学生开设了"国家安全与国际战略"的选修课。此外,各高校还建立了国家安全研究中心,承接一些课题,并采取了研究与教学互动的方式。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活动形式多样,例如有些学校通过沉浸式剧本来让学生扮演角色捕捉间谍;有的通过邀请退伍大学生回校分享保家卫国、边疆历练的经历,来提高学生们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解;还有传统的知识竞赛、问答、漫画、网络课程等形式。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了多样的形式和多频次的课程,这都是我们高校不断探索的结果。那在您看来,如何才能真正让学生深刻理解国家安全观,您有什么建议给到高校吗?
 
余教授:高校应从顶层设计层面高度重视国家安全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根据学校特点深化国家安全教育的新形势。我认为,将国家安全作为通识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开设与学科相关的高水平国家安全选修课也非常有益。如果能将国家安全的关键问题融入思想政治工作,我认为是非常好的。通过将问题具体化,学生能更好地将知识融入自身,发现并解决问题。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能对"卡脖子工程"有深刻感触,人工智能研究的学生在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时,会感受到科技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性。通过专业理解国家安全问题,学生的理解将更为深入和深刻。
 
主持人:余教授,您有什么建议给到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吗?
 
余教授:首先,同学们需要注重保护个人信息,防止在网络上随意泄露,这不仅涉及个人隐私问题,同时也关系到整体安全;其次,对于参与科研的学生,如硕士、博士生,他们在实验室的实验数据和方法非常重要,不应在社交平台上轻易分享。这种看似普通的交流可能导致重要的科研信息泄露,进而引发安全问题。因此,提高对国家安全观的认识,并将其与自身专业联系起来,对于预防信息泄露和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至关重要。
 
主持人:如果同学们除了正式课程外还想学习更多关于国家安全的知识,他们能做些什么?
 
余教授:目前网络资源非常丰富,许多网课和视频都非常专业,常讲述国内外的新动向。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在线资源。从高校角度看,应鼓励更多教师将自己的学科知识融入国家安全课程,使课程内容丰富、具体化。这样,开设相关国家安全课程的学科会增多,学生的学习机会也将大幅提升。当前大学生普遍认识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性,面对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他们的敏锐性非常强。通过参与相关课题研究,他们的专业水平可以更快地提高。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
About 余南平
余南平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国巴黎高师访问学者,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访问学者,捷克查理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全球领导人计划”访问学者。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欢迎使用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