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点」回顾|「大模型与技术政治」主题分论坛(一)

12月10日下午举行了第一场主题论坛“大模型与技术政治”,由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姜宇辉主持,外交学院教授,外交评论执行主编陈志瑞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教授作题为“大语言模型时代的知识实践”报告,以哲学视角对AI带来的挑战做出分析,强调人类认知的独特重要性。他认为我们今天的研究一定要走出学科边界,理由一是纯粹潜能。人类所有已实现的成就,比起大语言模型的知识量都不值一提,我们的跨界也达不到它的程度,但是真正的人在于纯粹潜能,人类的潜能远远大于我们实现的部分。二是量子现实,当物理学家们意识到经典物理学世界的规则被改写后,他们反倒兴致勃勃地探索更多潜在秘密。所以量子现实不是另外的现实,就是我们的当下现实,有如元宇宙游戏一般。物理学家约翰·惠勒的“参与性宇宙”思想实验更表明了我们每个人的观察恰恰是非常重要的,人的认知实践在大模型时代仍然具有独特的重要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计算社会科学实验室主任董青岭教授,作题为“数智时代的国家安全感知计算:进展与关键问题”发言,回应了如何把数字方法包括AI方法运用到人文科学当中,跟国际研究结合在一起。他指出未来的国际关系研究很有可能是依托于实验室建设,其中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计算社会科学与国际关系和其他科学的深度融合。而这最关键的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将研究建立数据驱动性范式之上解决数据可获取问题;二是有了数据以后要分析主要数据需要有高技术的手段介入。

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黄日涵教授,发表题为"再塑造"与"高风险":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舆论安全的影响报告,他认为AI不仅仅是能创造,还会深度伪造,在新闻传播领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对恶意信息进行密切伪装,绕过既有监测系统,"粉饰"思维立场侵蚀行为,这一点要进行防御很难。在这个情况下,应对舆论乱象需要多方共管,重点是要完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监管格局,包括企业的平台、政府、用户三方应该建立一些监管的格局。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叶淑兰教授分享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国际关系的冲击"的报告,叶教授认为AIGC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加剧世界经济的失衡、改变大国兴衰的逻辑、加剧大国安全困境、弱化国家主权、推动国际力量的分化组合。她认为,AIGC在中短期加剧国家的回归、地缘政治竞争与战略科技竞争,但长期会弱化国家主权,引发全球治理的困境。AIGC一方面巩固了美国霸权,延缓了美国霸权的衰落,另一方面又给美国霸权带来了新挑战。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政治学系主任王逸帅老师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现代议会变革与复合治理功能的重塑"报告,认为在人工智能治理模式的现有研究中,现代议会是一个至关重要但却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主体。在对代表性国家发布的相关报告、通过的法律以及议员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及大模型运用议题的辩论文本进行分析基础上,她发现一些现代民主国家议会在人工智能风险治理和国家科技民主竞争力的提升方面发挥着较大的引领作用,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进行了多元治理机制的变革与AI+复合治理范式的重塑。相比之下,新技术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级立法机构技术风险治理能力与数智民主实践能力的双向提升来增强竞争力。在现有情形下,可以考虑增设以AI治理为重心的立法机构内部委员会组织,增强包括AI相关技术企业在内的多元行动者的对话协商、深化多种形式民意的采集挖掘以及对新技术时代公众相应权益的保护等。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杨一帆作题为"欧美'数字主权'建设对中欧数字技术合作的影响"报告。报告指出,数字主权是"主权欧洲"和"欧洲主权"重要组成部分。马克龙2017年提出"主权欧洲"和"欧洲主权"概念时讲的是"竞争性主权",因此"主权欧洲"或者"欧洲主权"建设就是强调欧盟与外部世界竞争主权的过程,而中国和美国则是欧洲数字主权建设的主要竞争对象。特别是欧盟通过全球门户倡议强化其在数字技术领域的规范引领,直接影响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尽管如此,我国外交部门也多次强调全球基建费用的赤字,欢迎更多国家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中去。通过包括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加强中欧在数字技术领域的协商与合作,保障我们国家的数字技术安全。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究院院长、教授高奇琦“主体间视域的大模型共识性治理”的报告指出,目前所讲大模型治理是碎片化的,缺乏认知,更缺乏共识。高教授反思,我们是不是应该走向主体间性的视角?共识性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的对齐,还有人机对齐,但是要区分机器的主体性弱还是强,接下来我们确实已经进入到机器主体性越来越强的时代,里面会出现双向对齐,机器向人对齐,人向机器对齐,但最终要回到人的主体性的问题。

陈志瑞点评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欢迎使用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