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野|新华网:「2023 IJCAI-WAIC 大模型与技术奇点——人文与科学面对面论坛」在沪举办

      近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承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组委会指导,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IJCAI)中国办公室、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2023 IJCAI-WAIC 大模型与技术奇点:人文与科学面对面论坛」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科创厅落幕。以下内容来源于新华网客户端。

 

      2023年7月7日,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组委会指导,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IJCAI)中国办公室、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2023 IJCAI-WAIC 大模型与技术奇点:人文与科学面对面论坛”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科创厅落幕。本次论坛汇聚了5位顶级国际人工智能专家和5位国内外知名人文学科领军人物,共同探讨面对人工智能的超越发展,我们应如何应对,以期共同构建一个可信的,有边界,有隐私,有道德,有秩序的人机共生的未来。

 

      论坛首先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机遇与挑战”。AI科学家杨强教授一直从事人工智能算法研究,他说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许多早年的想法,如AI具有推理功能、像人类的思维等,都得以实现,对此他感到非常兴奋。华东师范大学的袁振国教授强调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了从获得答案到提出问题转变、从获得知识到辨别知识的转变以及将人和人的关系转变成人和机器的关系。他期待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使得教育更高质量、更公平、更快乐。许纪霖教授则认为ChatGPT 的出现,会使得好老师、好学生的评价标准出现变化,有机会让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成素梅教授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哲学从科技发展的边缘走向中心,促使我们需要重新审思现有的哲学框架、概念体系如何随着技术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等问题。

 

      在论坛第二个主题“未来十年内 AI 的发展,是否会对人类文明造成奇点式影响?如何应对?”的讨论中。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教授表示,把中国忧患意识 (Worrying) 的传统和古希腊好奇意识 (Wondering) 的传统结合起来,对处理好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极为重要。新南威尔士大学首席科学家、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Toby Walsh教授强调大模型对语言的掌握是有限的,我们需要在多模态领域取得一些基本进展,不仅仅通过语言,机器也要通过其他音频形式进行学习。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奇点政治研究院院长吴冠军教授认为,技术在智能上可能超过人类,但我们仍然可以发展政治智慧,用这份智慧把我们组织起来,一起应对 GPT 时代的文明性挑战。悉尼科技大学副校长、IJCAI-2024大会主席张成奇教授表示,人工智能之前是工具、现在是工具,希望将来仍将是一个工具,人类需要继续知识积累,深入耕耘某领域才能够去领导机器,为自己服务,反之则会被ChatGPT快速超越。UIUC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计算机系李博教授表示,人和机器是一种合作关系,我们对彼此的评估是一个加深了解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人类才能更好地利用机器。

 

      在对话环节中,嘉宾们就大模型和迁移学习的关系、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哲学和历史等学科的影响,以及 AI 发展是否可持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类与AI的关系?AI发展对人类的益处以及其成本分别是什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论坛还通过连线对谈的方式,邀请了国际知名人工智能专家Max Tegmark教授谈论了“暂停人工智能研发6个月’的公开信以及人类如何掌控AI?”的话题并与现场嘉宾们对谈。

 

此次论坛的主题涵盖了人工智能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这些都是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热点问题。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交流和探讨的平台,也为我们面对人工智能的超越发展提供了深入的思考和启示。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原编辑|罗沛鹏

编辑|卢昱舟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欢迎使用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