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调查与田野劳动》|终声:行走在赣南红色大地上的课程思政

      为了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和立德树人的重要指示,用党的创意理论凝心铸魂,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华东师范大学推进体美劳教育教学改革,推出暑期系列社会实践类课程项目。“国情调查与田野劳动”是其中之一。

 

 

一、“国情调查与田野劳动”的课程目标是什么

      “国情调查与田野劳动”课程项目立足德智体美劳教育,着眼天地、文化与人的谐和,对接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两项重大课题,引导 Z世代大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地,既读万卷书,更行万里路,还练万种技,学好学科理论知识,接受专业实践与劳动教育,在火红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发现“到处都是办法的中国”这个根本国情,在亲历亲为的劳动过程中培育家国立场、民族视角、核心价值观和审美情怀。

 

 

二、“国情调查与田野劳动”的实践基地在哪儿

      “国情调查与田野劳动”课程项目的实践基地是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白鹅乡梓坑村。之所以选择梓坑村,是因为这个村是红色文化、古色文化、绿色文化和乡村振兴特色四者的完美汇合。这里隐藏着老区人民艰苦卓绝筚路蓝缕的拼搏故事,呈现着当下乡村振兴过程中殚精竭虑的感人事迹,更蕴含着中华民族古典与现代生活的美好梦想,是个“风景这边独好”的天然育人大课堂。

 

      第一,梓坑村是红色村。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严重失利后,为掩护主力红军和中央机关战略转移,牵制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腹地的进攻,在梓坑村设置留守苏区中央政府办事处、中央军区政治部、国家银行、红军造币厂等,领导赣南坚持游击战争,革命烈士用鲜血书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牺牲故事。1935年3月留守红军部队向粤赣边界突围,遭遇国民党军伏击,中央军区政治部主任贺昌同志率队英勇战斗,直至子弹用尽,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9岁。陈毅同志闻知后,写诗沉痛悼念:“环顾同志中,阮贺足称贤。阮誉传岭表,贺名播幽燕。审计呕心血,主政见威严。哀哉同突围,独我得生全。”中央消费合作总社是中央苏区留守人员的经济管理机构,旨在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便利工农的消费,抵制投机者的操纵与剥削。中央总供给部负责组织子弹、刺刀、砍刀、枪械等军事物品的生产、管理,同时组织钨砂开采生产,用以交换布匹、食盐等苏区急需物资。红军运输连负责组织挑运队,用独轮车、扁担、箩筐和布袋,把武器弹药、粮秣、被装、医药等物资送上前线,并把伤员、俘虏以及战利品运回后方。梓坑村的红军留守事迹已经成为赣南红色文化的重要源头。

 

 

      第二,梓坑村是古色村。古色即传统文化。得益于党的乡村振兴战略,梓坑村旧址华丽转身为和君教育小镇。小镇建筑皆以传统的客家建筑为模板建造而成,保留了客家传统的文化风貌,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同学围屋,是客家土楼的现代翻板。“穷则独善,达则兼济”的儒家思想被定义为小镇的育人理念,“上善若水”“以礼待人”构成了小镇特有的人文追求。黄牛、山羊结伴成群,穿行于小镇中,无不体现着隐逸自然的道家思想。小镇内楼台亭阁、道路的命名,楹联的广泛使用、晨钟的设置,“人生如莲”的匾额、《劝学》《大学》《韩非子》《道德经》等名篇的镌刻,儒道法等创始人画像设置于厅堂,让人自觉研习传统文化,以点燃理想,照亮生活;而多种书法字体版本的《师说》,无不警示着“不可一日不读书”的重要性。小镇的四条主道分别取名为和君道、齐家道、耕读道和行知道,分别寓意和君品格、齐家兴业、耕读不辍、知行合一。诗楼、书楼、礼楼、易楼、乐楼、春秋楼,耕读轩、礼易轩、知行轩,仁院、义院、礼院、智院、信院,德院、功院、言院、勇院,自省泉、慎独亭、诗书田园亭、宽人湖、道泉、行知桥、克己台、田园,这些用传统文化思想符号命名的各类建筑物与景点,更是让传统文化元素撒落在和君教育小镇的每个角落。

 

图片

 

      第三,梓坑村是绿色村。梓坑村坐落在白鹅峡的贡江河湾和森林山谷。这里秀水青山,生态保护面积四万亩,环境优美。雄伟的高山和巨岩,连绵的森林和竹海,随时出没的各种野生动物,几十条山溪,成群的瀑布,淙淙的溪水和奔腾的大江,云雾缭绕的青山和星汉灿烂的夜空原生环境,真实生动地展示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

 

图片

图片

      第四,梓坑村是乡村振兴示范村。转身为和君教育小镇的梓坑村旧址,立足以教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坚持教育为本,立足把这里建成和君集团的总部基地、和君职业学院、三度书院、配套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建成红色教育、自然教育和营地教育基地,最终建设成为“中国好教育”的小镇形态和示范基地。历经五年多的拼搏与奋斗,现在已经初具规模,被称为“在深山里办大学,走出乡村振兴新路经”,荣获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文化与都市景观类优秀奖”、入围我国“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空间设计类)”等。

 

三、“国情调查与田野劳动”的任务要求有哪些

 

“国情调查与田野劳动”课程项目的逻辑起点是两个针对。

      一是针对大学生政治体验感缺乏、社会在场感缺乏的实际,组织大家走进大地、深入实际进行国情调查,意在发现大地的可爱,增强对国家、对人民、对劳动、对锻炼的美好感情。

 

      二是针对大学生政治传播作品创作能够提升空间较大的实际,要求大家基于收集的素材,创作微/短视频作品,意在发展实操能力。

 

 

“国情调查与田野劳动”课程项目的设计任务要求有四个方面。

      一是参观红色革命旧址和红色文化公园。

 

      二是深入实际进行访谈,主要访谈和君教育小镇的建设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员工。采访内容可以是红色教育故事,或者发现乡村振兴中的新发展模式、新发展业务、新发展个案与新发展趋势,具体选题要具有时代性(反映当下国家、社会关切)、典型性(集中体现某一类别的共性)、代表性(再现总体的属性,可形成对总体的认知)、重要性(对当地发展具有至关影响力)和代入感(呈现乡村振兴中的共同经历,富有共情共鸣效果)。

 

    三是创作短/微视频,要求大家在沉浸和君多日的前提,依序完成短/微视频创作,养成规范的流程意识,即第一步,浏览和君教育小镇、梓坑村简介,找出二至三个模糊的创意点;第二步,参观和君教育小镇,高处看格局特色,小处看细节呈现,边看边,想明确主题,围绕主题构思故事情节;第三步,撰写分镜头脚本,含故事概要(50字),构图和“串词200字”;第四步,根据分镜头脚本,现场拍摄素材;第五步,借助软件合成作品;第六步,打磨作品。

 

      四是和君教育小镇劳动,包括田间劳作、晨跑晨读、巡山护林、晚霞散步、夏夜观星、围屋放歌、红色遗址卫生劳动

 

“国情调查与田野劳动”课程项目的评估。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主要有四个维度。

 

      评价指标1——10%:人身安全保护(调查过程中,注意自我身心保护,没有发生人身受伤事件和受骗事件)和君教育小镇劳动的参与度。

 

      评价指标2——50%:调查报告。小组提交1份调查报告,要求是独立完成、主题鲜明、内容翔实、图表适度、行文规范,5000字以上。

 

      评价指标3——20%:短/微视频作品。小组提交1个短视频作品、2个微视频作品,要求是独立完成、主题鲜明、立场正确、积极向上、画面流畅。

 

      评价指标4——20%:个人的国情调查与田野劳动体会。

 

四、“国情调查与田野劳动”中我们做了些什么?

 

      “国情调查与田野劳动”课程项目基于德智体美劳五育目标,充分利用梓坑村和君教育小镇的红色文化、古色文化、绿色文化和乡村振兴特色,在短短的11天里,密集而有序地推进了八类活动。

 

      第一类:五次访谈。7月5日下等在和君楼就公众号运营和短视频创作主题,访谈品牌部主管和工作人员,共3人。7月6日下午同学们进村围绕乡村振兴建设主题,进村访谈两次,采访对象包括村支部书记、民宿项目主任和村民代表,共4人。7月10日上午下工地围绕和君教育小镇建设主题,访谈一次,采访对象包括董秘村项目建设包工头和建筑女工,共2 人。7月11日上午在和君仁院就回归乡村创业主题,访谈从美国哈佛医学院落户和君教育小镇的沈教授。7月11日下午在和君楼就小镇发展与管理主题,访谈小镇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人员,共3人。通过访谈,同学们不仅获得了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学到了采访实操要领,掌握了采访礼仪。

 

 

      第二类,三次红色教育。7月3日下午师生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红军长征源于都市参观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敬献了花圈。7月4日上午师生们参观了留守苏区中央政府供给部旧址、中央消费合作社旧址、中央军区政治部旧址、国家银行、红军造币厂和红军运输连旧址,学习了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坚定信念,不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苏区留守精神。7月8日晚上,同学们在三都书院邂逅了赣南采茶歌舞剧院带来的文艺表演,感受到了红色基因与地方特色表演艺术采茶戏相融合的艺术魅力,再次聆听了留守在中央苏区红军和群众与白军抗争的感人故事,心灵再次受到震撼。

图片

 

      第三类,一次田间劳动教育。7月9日下午师生来到和君小镇的1号地块,进行田间劳作,在乡村田野里真切感受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丰收在望的喜悦。

 

 

      第四类,一次是爬山活动。7月5日上午8点至11点,师生为了加深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理解“人不负青山,青山不负人”的古训,师生们用近3个小时时间,徒步攀登三度山峰。登山识树,在意志考验中成功挑战自我,并在山顶上歌唱“我的中国心”,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第五类,一次夜行军活动。7月7日晚上9点至11点,为了借大山之力化去大学生和身上的骄娇二气,以清爽夜风消解学生们的焦虑心理,在满天繁星的山峦之间,进行了一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夜行军。同学们追星识星,一路欢歌笑语,在山上第一次“近距离”在感受到了星空的璀璨和浪漫之美。

 

 

      第六类,一次敲钟仪式。7月4日清晨,大家早早起床,参加小镇每天特有的敲钟仪式,7点准时敲灵钟。我们敲响的钟声回荡在河静的山谷,荡去了一夜的疲惫,激活了今天奋斗的热情。

 

      第七类,一次晨读活动。和君教育小镇认定“读书是第一等好事”,强调“不可一日不读书”,追求睛耕雨读。7月9日早晨,师生们站立在小镇图书馆前的小广场上,集体朗诵“弟子规”,重温古训,感悟古人教诲,感受着做人做事气度、厚度与态度的初心与当下责任。

 

      第八类,一系列的文案撰写,包括7 次“订阅号”推文和每人1篇的国情调查与田野劳动体会。同学们及时整理访谈资料,分工协作,撰写新闻稿,及时推进“革命老区担使命,长征源头固初心”、“融入血脉的信仰,踔厉奋发的力量”、“在和和君,我们上山啦”、“在和君,我们夜行军啦”、“在和君,我们下地了”、“在和君,我们沉浸三色文化”等多篇推文,动手动脑的能力,得到了初步的锻炼和提高。

 

图片

五、“国情调查与田野劳动”中学到了什么?

      进入7月份,赣南地区一直高温高热的天气,特别是太阳底下,阳光照片身上,皮肤有明显的灼热感。在梓坑村的11天里,“国情调查与田野劳动”课程项目的师生们,天天冒着37、38度的高温,带足饮用水,要么走着乡间小道,要么走着柏油马路,不是上山,就是进村,还有下地,黄豆般的汗珠不停地从脸庞滚下,流淌的汗水让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再湿。但是,同学们在红色文化和赣南老区村民奋斗精神的感召下,艰辛而快乐地完成了每天的工作任务。

 

      在梓坑村短短的11天里,同学们用心灵致敬先烈信仰,用双脚体验红色苦难,用眼睛发现牺牲精神,用耳朵倾听先驱呼喊,用内心感应烈士脉搏,探寻红色源头,重温苏区精神,决心以砥砺奋进的姿态迈进新长征。

 

 

      在梓坑村短短的11天里,同学们用心灵致敬先烈信仰,用双脚体验红色苦难,用眼睛发现牺牲精神,用耳朵倾听先驱呼喊,用内心感应烈士脉搏,探寻红色源头,重温苏区精神,决心以砥砺奋进的姿态迈进新长征。

 

      在梓坑村短短的11天里,同学们感悟到:这片大地曾经落后,所以我们一心一意谋发展;这片河山曾经贫穷,所以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我们曾经走过弯路,所以今天勇毅前行求创新;城乡之中处处都是奋斗的身影,山水之间处处都是希望的春天。办法比问题多,主意比困难多,希望比麻烦多,富裕正在代替贫穷,康健正在代替疾苦,智慧正在代替愚昧,Today is a wonderful day and Tomorrow  is another day!这就是我们可爱的中国!

 

 

图片

图片

      在梓坑村短短的11天里,同学们开启了读懂中国式办法/读懂中国美好明天的思维之中,加深认识着可爱的中国,发现着可爱中国解决问题的智慧与办法。

 

      在梓坑村短短的11天里,既遇见了更美好的祖国,又遇见了更美好的自己。

 

 

文字|何修猛

图片|沈悦 蔡佳航 刘雨涵 张止若 解涛 唐杭 杨奕婧

审核|何修猛 刘绍庭

编辑  |  卢昱舟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政治传播与政府公关专业副教授
About 何修猛
何修猛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政治传播与政府公关专业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政治传播与政府公关专业副教授
About 刘绍庭
刘绍庭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政治传播与政府公关专业副教授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欢迎使用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