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3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奇点政治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后现代主义哲学发展路径与新进展研究”课题组联合主办,由中信出版集团、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协办的“元宇宙、人类世与奇点哲学”研讨会——暨《从元宇宙到量子现实》《陷入奇点》《将人生哲学到底》成果发布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法商南楼228会议室圆满举行。
新书展台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丹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IJCAI中国办公室、Vland云现场、苇草智酷以及中信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新闻记者和青年学子近40人在现场,或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此外,另有数千余人通过视频直播等方式参会。
部分与会嘉宾现场合影
进入“奇点时代”,包括政治智慧在内的人类既有知识,都正在遭遇其界限。2021年以来,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通过组织“面向奇点的政治学研究”系列学术研讨会,不断推进学术共同体对“奇点政智”的思考。为了进一步洞开学术视野、激荡学术思潮,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举办“元宇宙、人类世与奇点哲学”研讨会,同时发布《从元宇宙到量子现实》《陷入奇点》(再版)与《将人生哲学到底》三项最新研究成果。此次学术研讨会云集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设置了为期一天的主题研讨。
会议现场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顾红亮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向各位与会专家表示由衷感谢,并指出,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要求自然科学家们需要迅速做出应对,也对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一方面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如何来约束科技革命释放出来的消极后果。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深厚的底蕴,尤其是大政教学科的传承给我们提供充足的滋养;华东师范大学一直把学科交叉作为学校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尤其是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跨学科合作。华东师范大学技术政治学的发展,继承了大政教学科的优秀传统并推陈出新,开发出新的学科生长点。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和平台,邀请各位专家学者分享真知灼见,共同推进汉语学界技术政治学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顾红亮致辞
中信出版集团副总编辑、中信出版·大方总经理蔡欣在致辞中谈到,《从元宇宙到量子现实》是一部前沿学术力作,与时代紧密结合,并具有极强可读性的作品。中信出版集团一直致力于出版在时代的前沿脉搏上跳动的著作,也希望能够参与设置这个时代的新议程,尤其是进入21世纪20年代以后,知识建构体系和传播系统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深信将会出现全球知识界的中国时刻,吴冠军教授的这部书会是知识界的一个奇点。
中信出版集团副总编辑、中信出版·大方总经理蔡欣致辞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总编辑、总经理鲍静静在致辞中说,吴冠军教授的《陷入奇点》这本书22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今年六月出了第二版,它是孙周兴主编的《未来哲学》丛书中的一本;正是有孙周兴老师这样的慧眼,为这套丛书引进像吴教授这样优秀的学者,为上海分馆的学术出版增色。吴教授的新书足足有700多页,从它的厚重中可以想见这本书的写作凝聚了多少心血。更加难得的是这样一本研究复杂的人类世政治哲学理论的厚书,写作风格却是面向大众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的。一本书无论放在过去还是放在未来,都能与时代对话,与读者交流,这也是作为一个出版人积极追求的目标。
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总编辑、总经理鲍静静致辞
三联书店编辑黄新萍在致辞中说,《将人生哲学到底》是姜宇辉教授在传播哲学思想上的一次很可贵的尝试,他试图将哲学化繁为简,去掉学院派的繁文缛节,让读者以简明直接的方式接近思想本身。今天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快的知识更新,无疑也改变了我们的话语方式和表达方式。黄新萍认为,当下我们依然非常需要思想碰撞和灵性层面的交流;希望这本书可以成为更多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理解自我和世界的一把钥匙。
三联书店编辑黄新萍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在致辞中强调此次与会嘉宾有来自政治学、哲学、史学、文学与艺术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的学者,还包括研究量子通信的科学家,这本身就是学科交叉化与知识去领土化的一次在地化实践,这也是华东师大一直在鼓励与推进的治学形态,有冲击力的思想成果就是这样生成的。吴教授表示,他所在的团队努力探索使严肃的学术研究同时能让学院外读者亦愿意阅读的道路,既不妥协学术质量,又不放弃学术的日常关联。吴教授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师长、挚友、同道对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科在前沿研究上跨学科探索的长期以来的指导和帮助。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奇点政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将人生哲学到底》作者姜宇辉教授做论坛主旨演讲《元宇宙、量子力学与人生哲学》。姜宇辉教授把他跟ChatGPT关于元宇宙关于量子力学和人生哲学的对话摘录并呈现,并指出ChatGPT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它的思考仅仅是梳理性的,会就某个问题提出一些思路,但是在给出思路时无法做到继续往前推进,打开可能性的方向。最后姜宇辉教授认为,ChatGPT的思考对我们理解元宇宙和量子力学以及人生现实有非常巨大的帮助,他也希望未来跟ChatGPT有进一步的合作, 一起思考,进而打开人类思考未来的空间。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姜宇辉做主旨演讲
上午第一场主题研讨由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潘靓主持,6位嘉宾线上参会并分别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潘靓主持第一场研讨会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中文系系主任董树宝在发言中谈到,ChatGPT确实能给学术研究包括未来的学术思考提供非常好的辅助工具,但是它不能够完全取代我们的思考。在探索政治尤其是前沿政治的过程中,技术能不能给我们提供一种选择?元宇宙肯定不是唯一的选择。假如生活在元宇宙里面,对人类是一场灾难,尤其它会使我们丧失本质性,乃至于个人身份的迷失,这些都是非常直接的让我们能感受到的弊端,但是与此同时元宇宙的世界又的的确确能给我们提供可能性。元宇宙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资本推动或者学术研究的追逐的热点,可能未来有更多的技术加入之后,元宇宙可能会成为我们一种选择的方式——但是一定不是唯一的方式。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中文系系主任董树宝发言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科技哲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段伟文围绕新发布的三个成果中给予他颇多感触的三个要点展开发言。第一,《陷入奇点》深入地讨论了主体问题。值得追问的是,在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为什么吴冠军要搞技术政治学的研究?对于人的有机身体而言,技术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外在的巨大力量,它导致奇点临近,我们的主体瑟瑟发抖。我们要反过来从技术所使用的权力的轨迹或者手段之中,学会能够超越它的权力的使用。作为主体,我们既然能够构造出大他者的权力,我们就能够找到它的漏洞。第二,《从元宇宙到量子现实》原创性地提出了互动本体论与量子政治学,并提出了负责任地改变世界的公式。我要补充的是:当你面对的是一个强盗或者骗子的时候,你负责任地面对这个局面,你也要了解强盗和骗子是什么样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第三,《将人生哲学到底》从理解的角度进行哲学思考,谈到知识、艺术和形而上学所谓的幻想。我们一直是陷入到幻想之中的,我们每天都要看很多微信的文章,我们害怕好像是被落下,同时有的时候想在艺术当中寻求什么,想寻找形而上学的东西。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科技哲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段伟文发言
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信息社会50人论坛执行主席段永朝认为《陷入奇点》与《从元宇宙到量子现实》勾勒出了奇点的性质。段永朝进一步做了四个补充。第一,奇点其实在文史哲里面用的是领域的含义,超出了已有的认知结构,让传统的认知失效;第二,奇点包含有全新的性质;第三,奇点的存在提示人类的知识体系有超乎寻常的机制,比如哥德尔定理等等,传统的数理学科在悖论陷入僵局时候点的出现使得很多人保持警觉;第四,奇点引发了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提醒着我们一种新的跨越边界、层级、物种的认知空间即将展现在眼前。问题在于,由于我们还停留在假设这个世界是光滑连续的性质,以至于奇点的数学性质是奇异点的状态下,当我们讨论奇点的时候恐怕已经陷入了某种盲区。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奇点的挑战,某种意义上可以概括为“万物皆可计算”。我们今天谈论奇点哲学,谈论元宇宙的时候,对东方哲学来讲,面对的挑战恰恰在这里,世界真的是可计算的吗?这个世界的意义、这个世界的真相以及这个世界的理解都是可以换算为计算符号吗?
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信息社会50人论坛执行主席段永朝发言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教授表示,通过《从元宇宙到量子力学》这部重量级的著作,吴冠军教授在逐步成为当今时代重要级的思想家。他进一步提出他的两级思考,即元物理学的本体论问题,以及政治认识论问题。元宇宙不仅仅是平台,而且是置于我们脑中的摄像机,会替代我们的眼睛和思维,即我们不得不用元宇宙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由此会发现在我们的眼中世界都元宇宙化了。世界图像时代人的眼光审视世界和宇宙,这个宇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从技术的角度我们看到环境的相对性,人们作为自然的产物,不断获得越来越高的地位,以至于在其他物种存亡的问题取决于人类的眼光。人类活动的强度和速度不断增加,在生物圈上建构了速度圈,它不再是匀速的,这使得吴冠军重新探讨本体论问题,其思考极具启发性,推动我们考察这个世界不断出现的新的不可理解的怪物,去理解后人类的状况。针对吴冠军提出的政治本体论,胡大平进一步呼吁政治认识论研究,并从该角度出发提出不要被概念所控,不管是来自于专业还是行业。我们还是需要主体自己的思想,思想即道路,世界中的事物是可计算的,但是世界本身是不可计算的。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教授发言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夏莹重点讨论了三个核心概念:世界、资本和剩余。人不仅仅是世界的一部分,而是拥有世界的影像,是世界的主人和奴隶。世界不是客观性的,是我们在行动当中、生活当中得以被同时建构的意义。故此,吴冠军的“面向奇点的政治哲学”是一个行动的政治哲学,处于和时代一起同步建构的状态。吴冠军不只是学者,而且是一位思想家,十几年前他的书就是在饱读各种经典之后能够面对现实世界去阐发自己想法的。吴冠军的政治哲学是超越于当下学界两类政治哲学,一类是规范性政治,也就是英美类的政治哲学,另一类是以法式思想为主导的政治哲学,颠覆性政治。吴冠军在《从元宇宙到量子世界》中构筑的政治哲学是独特的,他提出现代技术的介入不仅打碎了我们对人类时间的线性理解,并且把人类时间奇点化,变成了技术逼迫下的剩余时间,在这基础上吴冠军把政治哲学的规范性和颠覆性面向有机整合,这是这部著作非常有价值的地方。该书第二章讨论了资本家从人类世到元宇宙的“拓展”,不仅引用了马克思手稿《资本论》的论证,同时把技术的剩余时间分析结合到资本的剩余价值分析中。夏莹教授认为关于“剩余”的分析,吴冠军在当代学者中是写的最好的,并进而提出我们需要在元宇宙中不被资本架空,不再做奴隶,而成为具有绝对自主性的主人主体。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夏莹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李科林认为,游戏就会让自我成为一种独自的纯粹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不需要向别人辩护是否有价值做这件事情。借用列维纳斯infinity的概念,它并不是一种对于状态的一种静观的描述,而是一种动作,去除限制、拿掉限制,这个是动作性,而不是否定,在这种去掉和拿出限制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对有限性的反抗。这种反抗在今天的语境中并不是拒绝技术,我们要不断地反思技术的有限性,以此保持技术的开放性。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李科林发言
上午第二场主题研讨由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副院长、副研究员何明主持,6位嘉宾线上参会并分别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副院长、副研究员何明主持第二场主题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永谋认为,吴冠军教授的《从元宇宙到量子现实》《陷入奇点》是后现代主义的技术政治学研究,具有很强的创新性,自成一说,体现出鲜明的理论自信和理论勇气。今天中国的哲学发展,已经到了说自己的话的时候。刘永谋教授表示尽管并不是激进的技术政治哲学的追随者,但不影响他对基于中国国情的创造性学术工作的赞赏。两本著作都紧密地与新科技的政治冲击相关,说明“技术与政治”问题已经成为当代政治学、政治哲学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从元宇宙到量子现实》属于元宇宙技术的政治哲学分析,而《陷入奇点》讨论建基于新科技最新发展的激进的政治哲学。而在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STS研究领域,权力问题已经取代真理问题成为最核心的问题,因而“技术与政治”研究近二十年来快速崛起。技术哲学是当代哲学的基座,而“技术与政治”是现时代最大秘密,是时代精神最突出的凝结物。“技术与政治”问题是典型跨学科问题学,产生于新科技尤其是智能革命巨大社会冲击彰显的时代背景之下。学者们应该加强交流,协同合作,相互补充,俯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进程,共同推动中国的“技术与政治”跨学科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永谋发言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王庆丰认为吴冠军教授的新成果代表了一种转向,或者是一种推进,把未来哲学的研究从技术哲学拓展到了政治哲学。王庆丰教授认为,人类通过释放怪物来创造文明,或人类通过创造文明来释放了怪物。奇点的内涵不是肯定性和符号性的身份,有各种故事支撑,而是深远性的裂缝,这样的怪物是刺破人类世政治哲学的怪物,是打破既有规则或者是规范的政治哲学的一种怪物。人和非人、人和其他存在者,这都是在怪物世中的行动者。进一步追问,我们怎么看怪物世的政治哲学?我们如何思考怪物共同体形态?因为人与怪物共存的人本身也成为了怪物,怎么样思考怪物共同体形态?无论人工智能是否有意识,能否成为硅基生命,这都不妨碍在后人类世的政治哲学场景当中出现全新的生命形态。主宰着后人类政治哲学的仍然可能是一种人类世政治哲学的人类学机制,只不过这样一种人类学机制会以一种怪物学机制的方式呈现,能否真正突破人类世政治哲学则是需要我们探讨的。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王庆丰发言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数字与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吴静表示,《从元宇宙到量子现实》的副标题是《迈向后人类主义政治本体论》,敢称之为本体论的,在今天需要巨大的勇气。书中不但没有传统的本体论建构,并且还有一个更有趣的词就是未来考古学,两者共同指向“陷入奇点”。宇宙初始便是奇点。吴冠军教授在新书中用了“陷入”这个词,用以强调当今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造成激进重构,我们原有的认知构架和理解正在不断坍缩,这种坍缩不是完全被否定,而是到了必须在原有构架之外观察事情的地步。人类技术发展和人类文明系统之间的关系进入到需要被重新审视的时候,我们在这个关系当中不再追问真理,而是会发现建构性已经代替真理性,或者是代替真实性成为一个新的表征。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数字与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吴静发言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洋认为,学术往往会在象牙塔当中退守到相对保守和稳定的世界当中,不愿意对于激进瞬息万变的现实给出应时的回答,理论和思想往往有着保守的姿态,但是这种现实确实需要我们开拓和面对,去给时代一个回答。也许这个回答不见得是准确的,但是起码有人在这个时代用他的思考,用他的理性在回答这些问题。李洋教授还抛出了一系列的追问:奇点政治是什么政治?奇点之后的世界是否还有政治?是否还需要政治?如果奇点之后的世界还有政治的话,到底是我们人类世界政治的延伸还是全新的政治?从自身的学科角度出发,李洋教授希望艺术给未来带来一种不同的逻辑和叙述,希望整个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依然能够给有机体、给身体留下一点空间,而不是变成数字化、信息化的生存方式。李洋教授认为吴冠军的两部著作确实在向这方面有很大推动,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并且用很大的思想能量把技术奇点的问题和政治放在一起考量。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洋发言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认为《陷入奇点》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在人类世的时代怎么和技术这个怪物进行共存。徐英瑾教授认为我们好像进入了人类世和后人类世相互纠葛的时代,后人类世很多东西来了,但人类世可能会一直挂在这里。他围绕真理、创新、嫉妒三个关键词来进行展述。首先,进入了网络机器人和ChatGPT的时代,信息的两端并不代表一定就是人了,包括ChatGPT能够通过大量的语言生成造成一个信息矩阵,这就可能会使人觉得真理的地位全面的退化了,这可以说是语言和真理之间的关系重要的颠倒。真理这个概念真的退场了吗?其次,对于某些层级的人来说,很可能利用ChatGPT干活就是创新,对于有些人来说,不利用ChatGPT干活(而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是创新,这样的一个变化会导致很有趣的政治哲学。最后,嫉妒对于政治生活是相当重要的,从古代希腊可以看到嫉妒在政治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而信息时代使嫉妒的问题得以放缓,因为每个人都可以知道在世界上的另外一个人活得比自己好,想想自己很糟糕的生活状态,从而产生巨大的嫉妒新的领域。嫉妒政治学很可能会基于大多数人的经历,对技术本身采取反噬的态度。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发言
丹麦技术大学博士候选人、《从元宇宙到量子现实》英译者张闰嘉分享了翻译吴冠军教授新书过程中的感悟,认为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实际上并不是以学科来分类的;从生活上来说,没有一个时代比现在更需要哲学,因为我们面对的这个世界其实是越来越不可感知的,当人类有能力以及展现了对这个世界的改造,当能源的消耗与GDP的脱钩越来越明显,当信息本身成为能源,算力成为基础的架构,资本不仅为有形之物做定价,为技术定价,也为智慧与人生经历做定价。所以我们需要新的语词、心智模型来理解我们所处在的这个世界如何被构造。
丹麦技术大学博士候选人、《从元宇宙到量子现实》英译者张闰嘉发言
下午第一场主题研讨继续由何明主持,8位嘉宾分别于线上、线下参会并发言。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研究院院长、教授,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委会委员高奇琦认为,《从元宇宙到量子力学》做出了三个原创性尝试:一是把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都放在量子信息框架之下,有大一统理论的气象;二是提出并强调了后人类主义政治本体论,简言之就是互动本体论,并且给出了公式;三是建构了对政治学的学科范式革新非常大的量子政治学。在此基础上,高奇琦教授提出了五个对话性问题: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关系是什么?剩余时间中,我们对未来价值判断是悲观还是乐观?互动本体论的问题是什么?后人类价值观带给我们的深刻反思是什么?量子政治学改变世界的路径又是什么?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研究院院长、教授,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委会委员高奇琦发言
Vland云现场CEO金秋远从元宇宙从业者,尤其是元宇宙创业者一线的业界视角,去看待人工智能包括元宇宙在产业链的运用,包括对各行各业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的影响。他认为,元宇宙的概念非常宽泛,非常通用,但是怎么能够落地,怎么能够具体到行业解决方案,这是关键问题。这也是Vland在业界通过创作工具,编辑引擎和页面渲染的技术提供的能力。通过人为设定的总目标,但是不干预智能体的行为,而是自发地互动而产生一些行为。智能体的社会会有非常多的可能性,未来的政治话语的体系和语境会发生变化,原来都是基于人的判断或者基于人的假设,未来AI在这当中会发生什么作用,是前置模拟人的行为,还是共存的动能,会产生不一样的互动。他希望基于Vland的技术能力、平台开放给各界,以期能够产生新的火花和可能性。
Vland云现场CEO金秋远发言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蓝江在发言中简要梳理了吴冠军教授和姜宇辉教授一贯以来的学术重心变化,结合元宇宙和生成式人工智能之间的关联和区别,指出仅仅一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就一举取代元宇宙获得了学界更多的关注和讨论,但是当下并不能忽视元宇宙的问题。未来的技术首先能够突破瓶颈的一定是元宇宙,而不是人工智能。泛化的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人工智能,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元宇宙是有条件实现的。在今天的数字世界中,最重要是的要成为其中的用户。在元宇宙世界中,存在方式不是物理态,而是符码态。人从原先的主体态或者身体态,变成能够在元宇宙框架中和智能体交流(比如ChatGPT不是人,但是可以和它交流)。因此人和智能体交流的哲学前提恰恰不是有一个物质上的身体,而是在代码态上的存在者、存在物,这构成了未来人类面对元宇宙世界时核心的问题。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蓝江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首先从当代思想史的角度简要梳理了吴冠军教授学术思路的发展,认为吴冠军刻有哈贝马斯的思想脉络。哈贝马斯一方面对于现代性保持了深刻的忧思,但是另外一方面也为现代性做一个辩护。这点也体现在此次的新成果中。罗岗教授继而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评价道,吴冠军受古典哲学影响,并在之后的作品中留下痕迹。吴冠军及其研究所代表的学术路径展现了一种链接的可能性,可以在看上去高深晦涩的理论脉络中重新处理我们当代所面临的问题,即哲学和政治学的研究可以这么深刻,深入介入到当代中国人甚至是当代最前沿的命题,无论称之为技术哲学、后人类、超人类、人工智能等等。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教授毛尖认为,奇点降临的时代,东方哲学的视野对于思考人工智能非常有用,如人存在于天地之间,而天道和人道相互贯通融合等等;讨论未来的时候也经常会求助于中国哲学的框架,包括器物论等等。当下在讨论人工智能的时候,仍然存在人类中心主义,或者是传统学术中心主义。此次研讨会和新成果发布所开启的讨论,其意义在于让我们反思,放在今天学科交叉的量子现实中,我们怎么面对这个后人类时代。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教授毛尖发言
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IJCAI)中国办公室秘书长邵怡蕾从“OpenAI正在做什么?”“‘现在’正在发生什么?”“如何在‘后奇点’世界生活?”三大问题出发,认为语言、观念在被重新注册进数字世界。压缩与膨胀不仅是ChatGPT的工作原理,某种意义上也展现了“现实”世界如何被量子化——压缩了整个人类文明,膨胀成以量子态存在的潜在空间。每一次对ChatGPT的提问其实等同于对“量子化”的世界的一次观测。概率的潜在性世界取代了我们所熟知的确定性“现实”。人类的组织方式之核心是“多样性”,我们的进化过程是熵增的多样性过程;AI的组织方式之核心是“同一性”,AI的进化过程是熵减的同一性过程,直至湮灭,AI没有目的。在“后奇点”的世界,世界没有塌方,是我们的世界观在塌方,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拯救我们的世界观。
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IJCAI)中国办公室秘书长邵怡蕾发言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教授孙向晨认为,作为人类世积累了几万年的智慧,大概保持了自身的形态。古典文明消逝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没有找到一个平衡态,使得基于之上的技术和基于之上的发展很难加以承载。今天我们面对奇点,面对新的技术上的飞跃,其实建基于人类千百万年形成的平衡态——即吴冠军所用的人类世概念。这一平衡态背后是无数的试错,人类不断地试错,从而形成这个形态,建构了所谓的现代文明。现在的技术是异军突击,对文明态本身形成尖锐的挑战。人类不见得就是跟着技术的节奏在向前迈进,而是始终保持着巨大的张力,如果勒不住就是全线崩溃,如果勒住了又是什么状态,则恰恰是我们需要去发现的。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教授孙向晨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院长、教授朱国华提出了“元宇宙是变成文学死亡最后的一个加速器”的论点,认为文学的存在预设着某种审美距离,当距离消失的时候,文学也基本上也面临消逝。抒情和叙事构成了文学两大面向,文学的条件是具有某种审美距离。元宇宙让我们获得了多元化的数字化的身份,扮演现实世界难以实现的身份,个体的创造性能够得以凸显。现在元宇宙在物资适配上还处在较低的阶段,好像还是以电子游戏、虚拟世界为主,但是它显然不会止步于此,它的潜力在以人类生存维度和感官维度的拓展,这样的情况下,文学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由此,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追问,元宇宙中文学何去何从。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院长、教授朱国华发言
下午第二场主题研讨由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蓝江主持,8位嘉宾分别于线上、线下参会并发言。
研讨环节第四场嘉宾阵容
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孙周兴认为,《从元宇宙到量子现实》是一部承载“大政治”“大想象”与“大艺术”的著作。两年前《陷入奇点》是站在自然人类的立场上来写的,所以是以生理和心理学为导向的。《从元宇宙到量子现实》进一步转到了后人类主义的立场,提出后人类主义政治本体论,这是大政治的概念。进而,《从元宇宙到量子现实》通过一系列新奇和时髦的概念,探讨同虚拟现实和物理世界相关的政治设想,这个工作肯定由人类来做,吴冠军实际上早就开始了,他一直在做这件事,这是大想象。跟大想象相关的是大艺术,《从元宇宙到量子现实》可以同时被视作艺术的文本,它突破人类主义对现代科学的倚赖,探讨后人类人工智能对人的行动,进而参与世界化成,实际上完成了一个当代艺术与艺术政治的呈现。孙周兴教授随后从哲学层面提出了一组追问:在自然人类的语境里面,我们正在技术化,但是自然人类里面的后人类,就是虚拟存在构造一个新的现实、新的一个状况,这是合法的吗?当下的哲学怎样探讨问题,我们自然人类自身存在和未来人类的虚拟存在,我们站在哪一面?未来考古学成立吗?吴冠军教授在新书中提出元宇宙要追溯到量子物理学来讨论,并在这个意义上提出考古学,是一种有创意且有趣味的路径。但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到底是考古论还是艺术?因为对未来的想象和讨论、创造,是归于艺术的,而不是归于所谓的考古学。因而对于未来的讨论,需要继续凝练术语名称。
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孙周兴发言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教授童世骏认为,吴冠军用量子力学又一次证明主体与客体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还有理论与实践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童教授进而从哲学本体论上解析了随着技术发展,元宇宙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真的能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存在论和本体论。他指出,当下所发生的一些变化,包括元宇宙和ChatGPT不是什么新现象,某种意义上是人类共识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这个变化已经出现了一段时间了。关键在于如果把这个变化作为一个政治哲学思考,或者是政治学思考的问题的话,我们从理论上如何理解它?从实践上来讲,又如何应对它?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对于现代性最根本的描述就是用时间来消灭空间,在这点上,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下人工智能、ChatGPT等基本上都是对原有边界的一个突破、从而产生的新空间及其理解依旧有启发意义。马克思把工人作为掌握新技术的未来人来对接,对于当下的启示则是对于教育的关注。当下所有讨论的这些问题,最后未来到底是祸是福就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事业如何来应对这样的变化,这是教育的使命,也是我们都要深刻关注的问题所在。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教授童世骏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王峰介绍了ChatGPT与文学合作的可能性,认为一方面在合适的设计框架内,人机合作的方式能够大幅提升写作的效率;另一方面,无论这样的人机结合的创作方式能进行到哪一步,期待它产生诺贝尔级的文学作品绝对是不现实的。未来的文学可能是两种东西的一个混合体,一种是高级的文学写作者,另一种是人机融合的网络写作方式,后者产生的是一个相对来讲平均水平的文学形态,它和伟大的文学无关,但是这个也将会是一个新的后人类时期的新的文化状况。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王峰发言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教授熊易寒针对元宇宙提出了一系列的追问:元宇宙比我们的世界会不会更加平等一些?元宇宙能不能够改变现实世界当中的不平等?在元宇宙里的权力和资本,和现实世界是有转化的。但是,它真的脱离了现实世界吗?好像也不是,它和现实世界当中存在着影射的关系。元宇宙有没有消灭稀缺性?稀缺性是政治的前提,对政治的定义之一就是对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价值就是稀缺性。而在元宇宙中,似乎也没有完全消灭稀缺性,因为元宇宙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对现实秩序的复刻。从这两点来看,新近人工智能的这一轮的发展不是终结元宇宙,而是对元宇宙的促进,为元宇宙提供了非常大的可能性。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教授熊易寒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紫江特聘教授许纪霖就发布成果中的部分观点展开学术对话,追问元宇宙真的是我们的未来吗?我们是此刻生活在现实世界,当然现在也出现在虚拟世界,元宇宙把这条界限给打破了。未来的元宇宙究竟是人类的所有未来,还是一个与我们依然所生存的现实世界是一个交互的平行世界呢?当元宇宙出现以后,特别是ChatGPT横空出世以后,今天数字世界已经出现两种形态,一种是去年所讨论的元宇宙,另一种是今年最热的通用的人工智能。这个数字世界越来越有一种趋向出现了,摆脱人类的控制,它具有了某种自主性,这到底对人类而言是福还是祸?当我们来谈到后人类立场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注意到,作为硅基生物的创作物,人类实际上面临着一个和自己所创造的那个创造物将面临一场生死竞争。最后他指出,量子力学是重新理解世界的方式,而吴冠军教授的新作尝试用量子力学来重新建构政治学,是一种有益且重要的尝试。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紫江特聘教授许纪霖发言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高度评价了两位教授的新发布成果,认为其思维开阔、理论扎实,能够把整个文化现象和整个思想史、哲学、技术发展结合在一起,兼具学术性、可读性、现实性。《从元宇宙到量子现实》通过提出互动本体论,尝试统一数字世界和物质世界。严锋认为,这是迄今为止与元宇宙相关的眼界最开阔、最有思想性和启发性的著作,当然意义更超越元宇宙。当下的世界越来越对抗、封闭甚至是僵化,或者是回到某种黑格尔的模式,但是这个量子现实最大的意义在于现实性,就是捍卫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同时去探索一种创造性。这一点在两位教授的作品中都能得以窥见,也是他们的学术贡献。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发言
中国科协-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教授杨庆峰认为,当下我们所面临的技术变革和技术变化、技术革新要求我们审慎思考生命的本质,而不单单是人的本质。而要思考生命的本质,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又不能延续着传统意识哲学的路径,也不能走向一种物质主义的路径,有没有第三条路径?对此杨庆峰教授提出了记忆的维度。有学者把记忆当作对抗反思傲慢的武器,而反思傲慢也是我们今天技术的精神特质,即我们在谈论技术时,也要从技术背后看到由理性和傲慢引发的一些问题。他指出,他和其他几位学者所代表的研究路径在尝试把哲学日常生活化,通过这样的方式重新建立起一种关注生活世界、关注生命的维度。
中国科协-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教授杨庆峰发言
复旦大学国家智能评价与治理实验基地副主任、教授赵星介绍了其团队的研究重点“数智人”。人类会不会在元宇宙演进过程中,或者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逐渐地演化为数智人?元宇宙确实是人类数字生活新的旅程,而这又是一个同时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宏大叙事。确定性在于,如果它代表的是人类的数字生活的未来,当下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些技术发展和实现的可能性。不确定性则在于,未来元宇宙中的主体是谁,是人工智能的人,还是数智人还是其他新的可能性?
复旦大学国家智能评价与治理实验基地副主任、教授赵星发言
研讨会暨成果发布会最后,由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姜宇辉教授主持并作大会总结。姜宇辉教授代表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代表此次学术研讨会的主办方,对与会的专家学者、媒体机构和青年学生表示了由衷的感谢。他表示,我们之所以要做新书发布会,一方面是为了表示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学问和学术品格的尊敬,另一方面是为了以此为平台,推进对话交流,从而更好地传承华师大的学术,助力中国学术发展。作为华东师范大学奇点政治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姜宇辉教授最后表示,期待以此为契机,能够产出更多原创性的成果,吸引更多优秀的学者共同参与到奇点政治未来的学术的事业之中。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姜宇辉教授作会议总结
撰稿|全红
摄影|邵壮
编辑|卢昱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