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2023「科技与人文」校园主题活动日系列活动:中华文明的制度根柢——我院举办《中华文明的经脉》读书会

      2023年4月26日下午,我院2023“科技与人文”校园主题活动日暨“经典阅读季”系列活动之一在闵行校区法商南楼135室举行。本场读书会的阅读书目是《中华文明的经脉》,指导教师为我院田锡全教授。

 

 

      田锡全老师首先总体介绍了本书的出版背景与主旨。《中华文明的经脉》是历史学家姜义华近年的力作。本书指出,中华文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实践体系以及话语体系是整个中华文明的经脉。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但起源于古老的传统,更深深植根于每一代人现实的斗争与实践。随后,田老师带领同学们从制度演进角度理解中华文明长期延续的根柢,并从权力制衡、选官制度、边政治理、“大一统”思想与体制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讲解。

 

 

      在权力制衡的角度,田老师讲到,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自战国初期始创至秦汉时期确立并完善,且延续两千多年,其中存在着多维度的权力制衡,并由此保证中央的稳妥决策与社会的平稳运行。权力制衡主要体现在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与制约,中央国家机构上形成行政、监察和军事三大系统鼎足而立的格局以及监察制度对整个官僚体制的制衡作用。

 

      在选官方面,田老师分析道,制度化的官员选拔带来政权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增加了社会自我调试能力。秦朝实行积功升迁的选官制度,西汉实行征辟制、察举制,极大削弱或取代了封建世袭制。而在隋唐确立并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则大大促进了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使得政权具有开放性特征。其次,田老师向大家解释了科举制度与乡绅之间的关系。科考时代,乡绅是在官员离职、退休、居乡或拥有科举功名者在出仕以前的称呼,是依托于学校制度、科举制度和官僚制度逐渐形成的一个阶层,他们依靠自己所拥有的文化、经济能力以及与国家政权的联系等优势成为一乡之望、四民之首,在基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大一统”的社会根基。科举制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科举考试以儒家内容为主,儒学强调“不语怪力乱神”,注重在现世的生活实践中求得真知,使得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没有出现统一宗教和统一教会对全社会的统治。

 

      在边政治理上,田老师认为灵活的“因俗而治”边疆治理传统,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疆域的维护和治理。在“大一统”疆域内主要存在中原农耕地区、北方游牧地区、西南农牧地区等不同的地域,中华文明就是不同地域居民交流、冲突与融合的产物。历代中央政府在边疆治理上都采取灵活的“因俗而治”的方式,有利于“大一统”疆域的维护和拓展,经过长时间治理之后,边疆地区最终被纳入中央政权的直接治理架构之中。田老师还讲到对游牧民族的理解,认为在中央集权制“大一统”国家的发展演进中,游牧民族扮演过施压者、维护者和拓展者的角色。

 

 

      之后,田老师着重分析了“大一统”思想和体制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联,大家围绕《中华文明的经脉》这本书继续展开讨论。新闻与传播专业何嘉莉同学提出疑问,如何理解“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这句话。田老师解释道,一般来讲,官员是依靠选拔,而吏员可通过继承得来。政治学理论专业陈立业同学谈到了姜义华教授的另一篇文章《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大一统国家体制再造中的承续》。陈立业认为大一统在近代面临一个吊诡的现象:价值上的否定和实践中的肯定,也就是说对大一统进行专制主义批判的同时,仍然承认其作为大国治理体制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同时,他提到大一统不等于大统一,秦制尽管是主要的大一统形态,但不是唯一形态,周朝宗法封建以及元清的多元治理也应当被纳入进大一统的视野。换言之,大一统不应该只是着眼于中原-农耕-汉族区,对于大一统的边疆视角,譬如因俗而治等也应该予以重视。

 

      最后,田老师鼓励同学们,应该珍惜在校园的时光,潜心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学会选择,阅读经典,将书读深、读透。

 

 

文字|苏莹

图片|郎需琰

核稿|田锡全 鲁静

编辑|卢昱舟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中共党史专业教授
About 田锡全
田锡全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中共党史专业教授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欢迎使用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