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第二届「面向奇点的政治学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2年12月10至11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奇点政治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面向奇点的政治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办公楼小礼堂圆满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报》、解放日报、澎湃新闻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新闻记者和青年学子近60人在现场,或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此外,另有万余人通过图片直播和视频直播等方式参会。

 

部分与会嘉宾论坛现场合影

 

与会嘉宾于论坛线上会议合影

 

部分学生代表参会

 

       2021年12月,新组建的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筹备、组织了第一届面向奇点的政治学研究学术研讨会,旨在商讨、开拓和引领奇点政治学研究的范式、路径、方向和方法。此次举办第二届奇点政治学研讨会,继续以奇点政治学为核心线索,多方聚力,推进共识的产生、智慧的共享、边界的拓宽。此次学术研讨会云集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设置了为期一天半的议程,由五个主要部分构成:研讨会开幕式、两场主旨演讲、五个主题论坛、一场圆桌对谈和研讨会闭幕式。

 

 

       为了组织校内外多学科、跨学科的力量,为奇点政治学研究提供体系化、规范化的支持,凝练学术共识、打造学术品牌,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筹备、组建了华东师范大学奇点政治研究院。在此次会议的开幕式环节,还举行了奇点政治研究院的揭牌仪式和聘书颁发仪式。

 

 

 

       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潘靓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曹友谊致辞。

 

       曹书记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对各位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感谢其长期以来对华师大、对华师大政治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他指出,本届学术研讨会主题是元宇宙与技术政治学,这是一个重要而前沿的话题;它很好地诠释了科技革命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联,也引发了我们深入思考,面对科技革命,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责任与担当是什么。技术政治学能否在伦理、道德规范上探讨,政治学能否成为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崛起、乃至成为世界科学中心提供助力,通过此次研讨会,相信会对上述问题的解答有所帮助。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曹友谊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潘靓主持开幕式

 

       奇点政治研究院揭牌仪式由四位嘉宾共同完成,他们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曹友谊,华东师范大学文科院院长朱军文,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原副校长范军,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

 

奇点政治研究院揭牌仪式

 

       一个机构的良性运行,离不开具体成员的组织运作。奇点政治研究院聘请了长久以来在此领域深耕的资深学者和有志于此的年轻新秀,期望能够博采众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被聘为奇点政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的是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姜宇辉;由校党委副书记曹友谊颁发聘书。

 

曹友谊副书记为姜宇辉教授颁发聘书

 

       被聘为奇点政治研究院副院长的是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外籍教授马奥尼、南京大学蓝江教授、量子资本邵怡蕾女士;由校党委副书记曹友谊、学院教授范军颁发聘书。

 

曹友谊副书记与范军教授为邵怡蕾女士与马奥尼教授颁发聘书

 

       被聘为奇点政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的学者一共13位,分别是:段伟文(中国社科院教授)、高奇琦(华东政法大学教授)、金雯(华师大中文系教授)、李科林(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洋(北京大学教授)、刘永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嘉军(华师大中文系教授)、吴静(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夏莹(清华大学教授)、闫坤如(上海大学教授)、杨庆峰(复旦大学教授)、叶淑兰(华师大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曾军(上海大学教授);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赵正桥和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潘靓为到场的资深研究员颁发聘书。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赵正桥与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潘靓为奇点政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颁发聘书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赵正桥与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潘靓为奇点政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颁发聘书

 

       被聘为奇点政治研究院青年研究员的是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易妍副教授、戴宇辰副教授;由学院院长吴冠军为两位青年研究员颁发聘书。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为奇点政治研究院青年研究员颁发聘书

 

       此外,奇点政治研究院还聘请了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刘擎教授为学术顾问。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共同合影留念。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刘擎教授被聘为学术顾问

 

到场嘉宾于论坛召开地点合影留念

 

       12月10日上午首先进行了两场主旨演讲,由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吴冠军教授主持。

 

吴冠军教授主持主旨论坛

 

       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IJCAI中国办公室秘书长、量子资本董事长邵怡蕾女士作“世界红移和元宇宙”报告,她指出,2022年是科学发展到现在最为重大的一年,2022年下半年呈现出诸多的科学和技术进展,最为突出地体现在四个根本性的方向:数学、物理、生物、脑科学。三年的疫情让我们面临一个转折点,未来世界的走向可能有三种选择:一种是进入现有世界和它的数字孪生构成的mixed reality,生活会进入数字孪生,但是社会结构不受改变,经济结构不受改变。第二种选择是会有一群人拒绝红移,要断掉网络,保持物理性,进入蓝移,重新获取资源。第三种选择则是激进创造元宇宙,在这个元宇宙里社会结构等很多东西会变化。元宇宙真正原动力在于你最最想改变的是什么?元宇宙的真正定义是否定性的,通过定义元宇宙不是什么,来定义元宇宙是什么,而绝对不是现实世界的模仿和重复。

 

邵怡蕾女士作主旨报告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刘擎教授作“新技术时代的秩序与自由”报告,他认为,当下很多判断根据的有效性至少需要悬置片刻,人类文明是否越来越令人担忧,是否走向失控,我们必须在不失去整体性框架的同时做特别小心的差异化具体分析。人类有秩序和自由两种需求,秩序带来确定性、安全感,自由带来新的生命和创造,问题的麻烦在于每个人同时都有这两种追求。把游戏和现实,游戏和工作这些疆界开始打破,能在几个方面(包括生物基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量子计算等)发挥作用,如果这些新的前沿发展合流以后,肯定会造成一种新的文明。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刘擎教授作线上主旨报告

 

       10号上午第一场主题论坛“元宇宙技术的多维反思”,由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勇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姜宇辉教授评论。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勇教授主持第一场主题论坛

 

       上海大学文学院曾军教授作“近年来‘元宇宙’话语的反思”报告,他认为,不同学科对“元宇宙”内涵的阐释存在较大差异。在“元宇宙”概念的跨学科话语狂欢的总体背景下,“元宇宙”的文论话语存在“形而上学化/去形而上学化”与“中国式理解/去中文语境化”的问题。由于“元宇宙”是一个全新的、指向未来时的概念,对“元宇宙”文艺中诸如“交互和沉浸”、“身体-主体”以及“‘元宇宙’叙事”等问题的阐释只能调用既有的理论资源,以“新瓶装旧酒”的 “理论组装”方式展开。“元宇宙”文创在各地已进入落地阶段, 总体呈“简单化”特征,存在数字文化资本暂未被有效运用、镜像生产僵硬,拟像狂欢又遮蔽文化价值传达等问题。

 

上海大学文学院曾军教授作报告

 

       华东政法大学高奇琦教授作“量子意识、通用人工智能与元宇宙的未来”报告,他从六个维度对元宇宙进行探讨,尤其是从未来向度对元宇宙、虚拟现实与世界进行了思考。他特别指出,特斯拉的影子驾驶模式,引发我们关于人类作为幽灵工作的幽灵的思考。此外,他还提出了一系列引发深思的问题:人类的意义是否被约减为帮助超级公司训练算法?人类是工具,还是目的?意识如何产生,是生成进路、演进进路,还是综合进路?元宇宙是伊甸园,还是训练场?人机共生是否可能?

 

华东政法大学高奇琦教授作报告

 

       复旦大学杨庆峰教授作“元宇宙的时间性”报告,他认为,元宇宙的时间理解需要从元宇宙层级性构成展开。从总体上看,不同层级的记忆系统共同构成元宇宙的整体时间性。从具体的技术维度与体验维度看,表现出多样性。技术维度表明元宇宙本身的时间与技术物有关,也具有流逝的特征;然而虚拟维度却使得这种流逝成为虚假流逝,并且使得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流逝总是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步现象;人类体验本身的时间性会被带入到元宇宙空间构成之中,这也是元宇宙的时间性来源。

 

复旦大学杨庆峰教授作报告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闫坤如教授作“数字劳动及其哲学反思”报告,她认为,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人类劳动方式的变革。数字劳动改变了人类劳动的形态,但没有改变劳动的本质。数字劳动不同于数字化时代的劳动,它是用户消耗在数字平台上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具有数据商品化、产消一体化、算法优化的特征;数字劳动仍然符合劳动价值论,它同样具有劳动二重性,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并实现了劳动形态的创造性飞跃;数字劳动表现出一种自由自愿的劳动形式,使得生产与消费趋于统一,劳动成为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具有了现实可能。在劳动价值论视域下对数字劳动的本质及价值进行探析,推动数字劳动为数字经济服务,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解放。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闫坤如教授作报告

 

       12月10日下午举行了第二场主题论坛“技术政治与国际格局转向”,由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原副校长范军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金雯教授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原副校长范军主持第二场主题论坛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孙学峰作“数字技术竞争与地区安全秩序转型”报告,讨论技术政治将来怎么样改变相关国家在技术转型的过程当中或者时代转型过程中相关的行为模式的变化带动国际秩序的变化。从安全的方面,现在能看到的技术政治有可能影响到国家的互动模式或者是未来秩序,大概可能三条路径:第一,数字技术变迁带来国家实力变化,实力变化带来国际格局的变化,国际格局变化带来行为模式的变化,现在已有学者提出了“融合国力”的概念。第二,技术变化带来不同国家之间威胁认知的变化。第三,数字技术一定会推动相应的国际规范的变化。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孙学峰作线上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马奥尼教授作“Heidegger’s Nightmare Redux: China’s Rise as an Advanced Technological Society”(海德格尔的噩梦再现:中国作为一个先进技术社会的崛起)报告,他指出,一个幽灵正在困扰着美国——伴随中国作为一个先进技术社会而崛起的中国共产主义的幽灵。当美国试图在新冷战中集结旧欧洲的所有力量时,让我们重新审视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对技术和社会变革的存在性恐惧,尤其是俄罗斯和日本所经历过的技术和社会变革,以及海德格尔本人先是转向道教、后又转向纳粹主义的这种非讽刺却又不可信的路径作为拯救他原本就精神分裂的“荷尔德林式人性”的反动回应。美国会破坏中国的科技发展吗?中国是否会打破其自我限制的发展模式?又是否会回归到前现代的中国价值观来帮助自身实现发展目标?还是说,中国会进化成后人类的“他者”,只是对他们来说,这个“他者”并不比前现代的“自我”更令人熟悉。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马奥尼教授作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王嘉军教授作“哀悼与政治”报告, 哀悼跟国族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哀悼是构建民族认同或者民族的同一性很重要的方式。从哀悼哀伤角度思考国际关系,在思考国际关系框架中保留哀伤的成分,这可以让我们思考从政治中收获什么,是否让我们重新思考人类的脆弱,从而意识到呵护彼此生命的集体责任,在思考国际关系框架的时候,不仅仅是权力的博弈和利益权衡,如果把一些难民或者受害者同样作为哀悼生命来考量,在思考整个全球关系的时候,就会加入一些新的维度,不仅仅只是纯粹政治计算的行为,这个时候政治变成一种伦理。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王嘉军教授作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叶淑兰教授作“科技战略竞争与大国兴衰的逻辑”报告,她提出了中国科技崛起的战略选择:分化美国技术联盟,积极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加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研究,加强碳基芯片与量子芯片研发,强化中国研究团队、企业与国内其他研究团队的合作研发;加强战略科技能力,在政府统筹安排下加强企业、智库、学者的协调与合作,制定多渠道融资替代方案,增强我国高科技企业的造血功能;加强高科技产业联动发展建立科技人才培养“直通车”机制和动态定期评估机制。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叶淑兰教授作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易妍副教授作“数字时代政治领导人的形象记忆塑造:从小布什到特朗普的转变”报告,她认为当下政治领导人形象的视觉研究都强调了政治与文化语境对视觉形象呈现的影响,却过于关注于当下特定的语境,缺乏历史比较的视野,而无法展现文化的记忆与变迁。从视觉框架理论的视角切入,可以帮助我们解答三个面向的问题:第一,三任美国前总统图书馆的照片档案在各个“场面调度”的视觉元素上有何差异?他们都试图设置怎么样的视觉框架?第二,技术平台的发展让特朗普总统图书馆照片档案和前两任美国总统的呈现有何不同?第三,什么样的因素影响了总统的形象记忆建构?党派因素在其中起到了多大程度的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易妍副教授作报告

 

       10号下午第三场主题论坛“技术政治与共同体秩序构建”,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主任王嘉军主持,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杨庆峰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金雯教授作“奇异吸点与后现代诗歌中的社会构建”报告,她从最初的奇异吸子——洛伦兹吸子切入,讨论了混沌理论与后现代科学、文学模式,继而对巴塞尔姆故事《印第安人起义》(1965)中的欲望书写展开评介,落脚于几个看似无解、却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数学模型追求的简洁和近似是否正与人文学科对立?文人学科研究的噪音、插曲和随机事件是否对应历史轨迹中的 “辩证形象”和弥赛亚时刻?(一种差异性、独异性事件)奇异吸子的魔咒是否可以被打破?抑或它其实一直在被打破着?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金雯教授作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吴冠军教授作“元宇宙、政治本体论与世界构建”报告。如何理解未来?未来不在今天的延长线上,而是意味着要有彻底的方式检讨思考的背景。吴教授提出的一个设想是要在政治本体论层面上重新思考,即如何反过来思考当下时代最根本的东西。他在政治本体论层面上提出一个概念:互动本体论。现代性有一个最根本主体哲学,以主体为根本,为一个实质性的存在,做任何的事情前提就是不能再分割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说,所有概念是承载权力,生下来就有权力,政治哲学理论都是每个人的自由,最后归结一点就是个体。互动恰恰先于存在,互动先于个体,是两个人的互动才有两个人。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吴冠军教授作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姜宇辉教授作“技术图像时代的无根基之恶”报告,他在研究中指出,思想家阿甘本与媒介理论家弗卢塞尔之间存在着诸多相近之处。他们不仅都对现时代之恶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反思,更是分别以去本原和无根基这两个极具启示性的概念来进行回应。但由此也就进一步展现出二者之间的根本差异。阿甘本的去本原意在实现从否定到肯定的转换,从考古学式的拓扑学模式转向积极的行动,而生命形式这个总结性的概念恰好体现出德勒兹主义的浓重色彩。弗卢塞尔则正相反,他基于加缪式的荒诞感所提出的无根基这个核心概念,不仅导向了整个世界的无根基、无理由、无意义的深渊,由此对极端之恶给出了哲学上解说,而且更是得以对技术图像时代的自由与控制之间的两难困境给出相应的疗治。这两条既分又合的路线,最终汇聚于姿势这个要点之中。在弗卢塞尔那里,姿势是量子化跃变的微观决断,而在阿甘本那里,姿势又最终展现出弥赛亚时间的拯救之途。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姜宇辉教授作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王逸帅副教授作“元宇宙时代新型数字政治的构建与挑战”报告,她指出,元宇宙被认为是互联网向“Web3.0”(去中心化)的演变,目前通常指的是一个沉浸式和持久性的虚拟世界。特征:沉浸式三维(3D)用户体验、实时持续网络访问、可与网络平台互操作。人类运用数字技术构建的,由现实世界映射或超越现实世界,可与现实世界交互的虚拟世界 ,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重构着社会中连接、互动和交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数字议会(人大)是现实世界和数字空间虚实共生的政治运作和治理新模式,即利用虚拟现实、数字孪生、人机协同等新型数字技术,以沉浸式、交互性、场景化方式创新公众的制度化参与、议会(人大)立法监督,建立“协商、互动、开放、参与”的治理新模式,打造智慧便捷、公平普惠和公众信任的政治新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王逸帅副教授作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聂大富老师作“马克思技术批判的双重维度”报告,他指出,马克思的技术批判具有以下特点:历史的方法、辩证的方法。资本是以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关系。基于特定主体的角度,对技术在特定历史场景和社会结构中的应用的实证考察和价值评价。马克思避免对技术采取非此即彼的价值切割,强调技术的两面性,更加注重它给人带来的解放的前景。马克思对技术的批判,因果和意向是两个着力点。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聂大富老师作报告

 

       10号下午还举行了圆桌对谈,主题为“面向技术奇点,社会科学何为”。圆桌对谈由上海大学闫坤如教授主持,上海大学曾军教授、华师大姜宇辉教授、复旦大学杨庆峰教授、华师大戴宇辰副教授分别发言,最后由华东政法大学高奇琦教授、量子资本邵怡蕾女士作总结。

 

       11号上午举行了第四场主题论坛“幻想、图像与实存:元宇宙的技术哲学”,由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姜宇辉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永谋教授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段伟文作“元宇宙与数字化未来的哲学追问”报告,他认为,当前元宇宙倡导者对元宇宙未来的预见大多为技术与经济叙事,从技术哲学的维度来看,要对元宇宙的本质及其未来影响有更全面深刻的认知,不能将元宇宙简单地视为技术系统或技术经济系统,而应该从技术社会系统、技术与人的关系和面向科技未来的行星智慧等视角出发,对元宇宙的发生学、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等问题展开更深入的探讨和追问,为此应对超真实和基于虚拟性的人工拟像、作为“人类机器”的元宇宙、面向元宇宙未来的人文审度进行深入的辨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段伟文作报告

 

       南京大学哲学系蓝江教授作“作为幻想的界面”报告,他在研究中指出,元宇宙并不是一个悲剧的世界,它没有悲剧中的歌队和统一性,它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体外器官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传统的悲剧和歌队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没有明确统一和和谐的元宇宙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无论是原始的面具神话象征,还是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的对话伦理,都无法有效地建立其秩序。因此,我们需要从对话伦理学走向元宇宙的界面伦理学,在界面伦理学中,所有个体通过注册成为用户的方式,接受了界面数字协议的中介,同时也让我们只能在界面之上来行为和活动,而这种界面伦理学直接穿透了主体幻想,成为元宇宙世界中的大他者的幽灵。

 

南京大学哲学系蓝江教授作报告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洋教授作“图像与前先祖和奇点后的世界”报告,他指出,关于未来,我们到底知道什么?如果说我们所有的言说想象、分析和推理是我们用来把握未来的一切工具和知识的话,在此时此刻我们言说未来的时候到底知道什么呢?一般来说我认为三种知识可以告诉我们,科学、哲学、艺术。这三者平等,科学有科学工具去思考未来,哲学有哲学方法,艺术有艺术的方法,三者并没有等级关系,他们是平等甚至相互激活相互影响。只是一些物质外观的再现而没有新的外观的创生,这个世界也是不可能的。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洋教授作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李科林教授作“法国哲学的‘前理论’状态”报告,她指出,关于强理论探索方式到底多大程度上可以摆脱理论本身的约束,这是哲学尤其是20世纪之后的哲学一直努力回应的问题。在《数字资本》中所表现出来的“前理论”仪式,在《数字资本》中对于人和秩序的怀疑,和法国哲学对于体系性理论的质疑之间,发生着深层的共鸣。尽管这份怀疑的态度完全不能确定哲学在未来时代的命运,但是能够确定的是哲学所要坚持“前理论”的姿态。这或许可以理解为面对人复杂的存在现状,哲学仍然坚持的求知决心的自省勇气。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李科林教授作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戴宇辰副教授作“技术作为一种存在模式”报告,他在研究中认为,拉图尔把技术理解成存在模式,这个概念主要借用法国工业美学的本身概念自己做了一些发挥。在这样的问题意识前提下进一步切入探讨拉图尔对技术理解的理论沿革。AIME当中拉图尔完成了从宏观角度来说他完成了对于现代人形而上学存在论的重新的定位,这种定位用拉图尔自己一句话就是从“作为存在的存在”转向“作为他者的存在”。“作为存在的存在”强调在存在论层面强调寻找人第一实体理解存在,“作为他者的存在”强调我们有多少种不同方式,以不同方式可以谈论存在。拉图尔所界定的15种或者12种存在模式就是谈论存在不同方式,并且这些方式并不局限于此,后人还可以进一步补充。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戴宇辰副教授作报告

 

       11号上午举行的第五场主题论坛“苦难、欲望与革命:元宇宙的游戏政治学”,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洋主持、南京大学哲学系蓝江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永谋教授作“元宇宙与象征的苦难”报告,他认为,每个时代均有“当代艺术”,但并非所有的当代艺术都“陷入”或“导致”危机。当代艺术危机与新科技的发展关系密切。一方面,当代艺术的兴起离不开新科技。当代艺术运用大量新科技手段,借助新科技来组织和传播,从新科技批判性反思中寻找灵感。另一方面,当代的艺术危机同样有明显的新科技背景。新科技在艺术活动中的应用,给美学理论带来冲击,导致社会艺术观发生转变,传统艺术工作方式被打破。在当代艺术“贴近社会”的行动中,新科技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斯蒂格勒所谓“象征的苦难”,离不开新科技对艺术商业化、政治化和社会化的支撑。应对当代艺术危机,必须借助于新科技的力。应对当代技术危机,也必须强调新科技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永谋教授作报告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夏莹教授作“欲望政治学‘批判’”报告,她指出,奇点是黑洞当中主导型的问题。围绕艺术究竟是什么,可以概括为两个,一个革命如何可能?另外就是谁来革命的问题。革命如何可能再次被打的更好,我们几乎无法逃脱革命带来的种种道路被各式各样问题,其中最主要问题是技术和资本这两个力量所堵塞着。后来讲如果是革命道路面临种种困境,在隐含当中他们就想一揽子解决不仅讨论客观上革命如何可能,也许探寻主观上谁来革命问题上也可能会找出新的突破干,这也是左翼在政治学一直谈论的问题。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夏莹教授作报告

 

       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吴静教授作“革命还是游戏:元宇宙的救世叙事解读”报告,她认为,“元宇宙”这一概念甚嚣尘上,围绕“元宇宙”的话语建构,体现了以技术架空的方式追求完美的统一性和理想的单纯性的乌托邦愿景。元宇宙的乌托邦叙事一方面使解决的可能性以结构性变迁的形式发生,另一方面却更加犬儒主义地向虚拟现实领域收缩,并且杜绝物理现实对虚拟现实的渗透和干扰。元宇宙中的NFT技术本质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因其所能实现的独特性和稀缺性要求,成为审美投射的最佳载体。在NFT艺术品强大市场吸引力更深层的神话学符号意义上,个体对新自由主义心理学所驯化的主体性的投射冲动,使NFT艺术品的真正符号意指并非人文主义的个体主体,而是以太币圈的富豪玩家。元宇宙建立的空想性秩序,不但可能成为对物理现实中社会问题的映射,更可能是社会问题的扩大化和极致化。“元宇宙神话”加重了线上线下区隔,遮蔽了数字弱势群体的存在现实。技术救世论不仅要抵御来自技术权威和科技巨头的傲慢,更要遭遇资本动机的挑战。

 

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吴静教授作报告

 

       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董树宝教授作“作为媒介的‘游戏何以政治’?”报告,提出了作为媒介为中心的文学世界的思考。我们可以完全从当下的媒介发展尤其电子媒介、数字媒介发展可以看到其实我们现在所有的媒介开始往移动端演变,因而需要我们思考是否可以建构一种新的认识模型。现在游戏不再是我们看到的原来的作者的概念,而是一个集体,有设计师、游戏开发商还有运营商一个集体合作的结果,在这里我们看到要把这样的游戏如何来让参与者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玩家参与进来,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游戏里面无论是电子游戏世界还是我们现在谈到的元宇宙都谈两个世界,一个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涉及到双重世界思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论,如果电子游戏是政治的预先操练,游戏的人最终如何成为积极行动的政治人,或者是所追求的所阐述的爱智慧的哲人?

 

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董树宝教授作报告

 

       闭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姜宇辉教授主持并作大会总结。姜宇辉教授代表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代表第二届“面向奇点的政治学研究”学术研讨会的主办方,对与会的专家学者、媒体机构和青年学生表示了由衷的感谢。作为平台的学术研讨会,提供给我们的并不仅仅是学术和思想交流,也是通过哲学、政治学、文学等各方面观念的撞击形成新的合力,对整个世界现实产生积极的作用跟影响。姜宇辉教授最后表示会在奇点政治研究院这个跨学科平台和团队的新起点上,推进奇点政治学的研究。“跨学科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形式,相反是一个存在模式,不是紧紧连接在一起就可以,相反通过这样的方式真正让我们生存连接在一起,产生一种介入现实甚至改变存在的模式。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现实的关注有更多的创造力,哲学作为思想或者概念的创造能够创造动力改变生活,今天学术已经多年来沉寂状态,能够积极去给中国学术提供原创动力,未来还希望得到在座诸位专家还有诸位听众积极广泛的支持,希望大家能够利用这个平台参与我们中心,为未来的中国学术共同体、中国思想创造体提供自己光和热。”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姜宇辉教授主持闭幕式并作大会总结

 

 

撰稿|全红

图片|查建国 邹运 唐薇

编辑|卢昱舟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欢迎使用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