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何修猛老师指导并主持的“四度”读书会于本学期展开活动。第一期读书会于3月23日傍晚在法商北楼329举行,由20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张海梅同学做题为《实践性学术论文选题的确定——以近三届挑战杯获奖作品为例》的主题汇报,何老师指导研究生郭雪娇、关瑾蓉、曾怡、李欣昱四位同学参会。
张海梅同学运用词频分析研究了近三届挑战杯获奖作品的选题规律,指出获奖选题具备以下特点:
(1)有时代性、现实性、政策性,以及社会问题意识;
(2)具前瞻性;
(3)跨学科选题,开放的话语体系;
(4)选题角度小;
(5)题目多为双标题形式;
(6)实证性选题居多。
随后她又根据上述规律,预测了第十七届挑战杯的选题趋势,总结了过往获奖作品研究中的经验技巧。
汇报结束后,何修猛老师做了总结。他强调实践性学术论文选题要注重具备情怀性、现实性,并以目前关注度较高的农村话题为例,如乡村文化建设、异地搬迁、返乡创业等话题。他特别指出,同学们应多关注两会中人大代表的提案,关注中国当前的现存问题。同时不忘注重实地调研,使选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最后,何修猛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观看了“如何进行论文选题”的教学视频,使大家对确定论文题目的过程有了更细致清晰的了解。
第二期读书会于4月6日傍晚在法商北楼329举行,19级政治传播与政府公关专业研究生关瑾蓉同学就《话语理论:回溯与现状》进行主题分享,何老师指导研究生郭雪娇、张海梅、曾怡、李欣昱四位同学参会。
关瑾蓉同学在会上就“语言研究的话语转向”“话语概念辨析”“西方话语研究的两条路径”以及“国内话语研究现状”四个部分展开汇报。她详细介绍了索绪尔对语言研究的开创性成果以及J.R.弗思等学者推动语言研究转向话语研究的情形,并分别介绍了巴赫金、奥斯汀、福柯和哈贝马斯四位学者的话语理论,以及梵·迪克、费尔克拉夫、沃达克等人的话语分析。
汇报结束后,何修猛老师在总结中强调,公关实践与话语是紧密相连的,学习西方的话语理论对于解读社会现象具有启发、指导意义。他以费尔克拉夫的话语理论为例,指出该理论所强调话语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建构的辩证关系能够启发我们在解读话语文本时,不仅关注它怎么说,同时也要思考社会背景、意识形态、文化如何作用于文本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何修猛老师还提出,同学们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可以尝试运用话语分析理论来解读当下的一些话语现象,例如从“乡村脱贫”到“乡村振兴”的话语转变、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历时性话语变迁。最后,何修猛老师鼓励同学们在学习西方理论的过程中,要尽量多读一些英文原著,加深对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文字 | 张海梅 关瑾蓉
图片 | 张海梅 曾怡
编辑 | 吴宗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