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和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联合举办的苏联东欧史研究的新材料与新问题学术研讨会暨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东欧剧变中的波兰圆桌会议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华东师范大学教师之家顺利举行。
会议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首先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余伟民老师介绍了有关苏联解体过程的史料整理和若干思考。接着,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赵旭黎老师讲述了1924-1925年苏联新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农村危机与政策调整。最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周厚琴老师以俄国17世纪大动乱为例,梳理了俄国历史上的“治乱循环”。本阶段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教授郝宇青老师评议。
会议的第二阶段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东欧剧变中的波兰圆桌会议研究”(项目编号:20BSS040)的开题论证会。首先由项目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邰浴日老师介绍了本课题的选题缘由、文献回顾、总体研究框架和研究的重点难点。接着由参会学者一同展开开题论证。余伟民教授指出,项目选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建议将研究主体限定在波兰的转型时期以内,而不必扩展至转型之后。张宗华教授认为,华东师大历史学系和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的苏联东欧史中青年研究团队及其掌握的丰富史料,将会为此项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那传林教授和谷继坤副教授均指出,应当进一步从俄国档案中挖掘史料,以弥补波兰本国档案的缺失和不足。杨友孙教授提出,在研究波兰本国历史进程的同时,还应当关注美国和苏联的东欧政策变化,及其对波兰的相关影响。郝宇青教授指出,应当将波兰圆桌会议放在东欧剧变的历史链条中进行考察,进而梳理波兰的转型进程对于其他东欧国家所产生的影响。最后,《探索与争鸣》杂志社副编审杜运泉老师作为主持人,对开题论证进行了总结,并建议将来可以在扎实的历史个案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东欧各国政治转型的比较政治学研究,争取在理论上取得新的突破。
在会议第三阶段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国长老师首先以维经斯基被捕事件为中心,梳理了共产国际与中共一大的关系。接着,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副教授谷继坤老师讲述了1928-1937年期间苏联对外蒙古的政策变化及其影响。最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在站博士后李振文老师从“普遍早婚”的现象入手,分析了近代俄国农民的婚姻观念与婚姻模式。本阶段会议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教授郭强老师主持,由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宗华老师评议。
在会议第四阶段中,张宗华老师首先介绍了“近代早期乌克兰的波兰化”。接着,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王子晖老师讲述了1980-1981年波兰政治危机期间苏联的对波政策及其影响。其后,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那传林老师分析了苏联改革对波兰外交的相关影响。最后,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杨友孙老师梳理了中东欧民族文化自治的缘起与实践。本阶段会议由余伟民老师评议。
会议最后,郝老师总结道,此次会议展示了苏联东欧史领域较为前沿的研究成果,同时与会老师们展开了十分深入的学术讨论,期待学界今后能举行更多这类学术论坛,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
图文 | 黄佳妮
编辑 | 吴宗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