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78”主题对话活动举行 童世骏、许纪霖、刘擎共忆大学时光

2018年是改革开放暨1977、1978级校友入学40周年纪念。5月25日,我校党委书记、哲学系教授童世骏,历史系教授许纪霖和政治学系系主任、教授刘擎,在闵行校区涵芬楼二楼举办了“我的1978”主题对话活动。 人生有很多“一不小心”,最重要的是把自己打造成器 刘擎作为对话活动的主持人,他以“我们习以为常的个人生活其实是大

       2018年是改革开放暨1977、1978级校友入学40周年纪念。5月25日,我校党委书记、哲学系教授童世骏,历史系教授许纪霖和政治学系系主任、教授刘擎,在闵行校区涵芬楼二楼举办了“我的1978”主题对话活动。

       人生有很多“一不小心”,最重要的是把自己打造成器

       刘擎作为对话活动的主持人,他以“我们习以为常的个人生活其实是大时代不断发展的结果”为引,从自身经历出发,向两位对话嘉宾提出了首个问题:为什么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会选择读文科?

       在恢复高考前,童世骏在农村做了3年的农业工人,17岁的时候被邀请到电视台讲哲学,他称这是件“可以吹的事儿”,于是想都没想选择了文科,但第一志愿报的是国际政治。许纪霖则笑称小时候做了个文学梦,后来便和中学“好基友”相约考文科。不曾想在文革刚刚结束的年代,“好基友”最终时刻难违母命改学理,自己报考中文、历史,却最终被调剂到政教系。

       这个时候,他们还不曾想,在非自愿的政教系,他们将会遇见冯契、徐怀启等一批名师,也在这里开启了将来陪伴他们一生的学术研究。

校党委书记、哲学系教授童世骏

政治学系主任、教授刘擎

 

历史系教授许纪霖

       童世骏说,政教系当时的三个专业方向——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而且是牛津剑桥最热门专业PPE的三个组成部分,“我们也从这样的专业配置中受益了不少”。许纪霖亦赞同,“政教系的课程让我们整个视野很宽阔,知识非常全面,即使后来我做某个领域的研究,但是我的知识背景就比较丰富。这就是当时政教系知识层面上给我们带来的。”他用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做了个比喻:处在具体的情境中,置于身后的背景下,这样的蒙娜丽莎才显示出她的风采,“如果说蒙娜丽莎是你的知识的话,一定背后需要厚实的背景知识来支撑它。”

       “现在都讲人生要设计,我的所有人生都是被命运安排的。”许纪霖谈及大学时光说自己是“一不小心”走到了现在。补招进政教系想要换专业未能成功,编导话剧意外成名,毕业想要读研却留校工作又被安排到中共党史教研室研究民主党派,“人总是要有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但是不能有小目标,目标越具体越容易失败,因为你的计划没有变化快。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打造成器,只要你打造成器了,一定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定有机会让你展露你某方面的才华。”

4

寻找兴趣,做愿意花大力气却不觉委屈的事

       第一批77级学生入学两个月后,童世骏和许纪霖作为扩招生进入政教系四班。“四班进来以后一开始被前面三个班看不起,觉得我们是后补。”许纪霖教授回忆,事情在诗歌大赛后有了反转。政教系在学校当时最好的电化教室举办了一次诗歌比赛,这群“后补四班生”竟轻松得了第一,让其他三个班刮目相看。他笑称“我们班出了很多引以为豪的人才,我是最烂的一个”。多年之后,一批叱咤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比如俄罗斯研究专家冯绍雷教授、中国哲学史专家杨国荣教授,还有一批为国家事业发展奋进而为的副部、正厅级干部都出自四班。

对话活动旨在纪念改革开放暨1977、1978级校友入学40周年

       1978年,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创作编排的话剧《于无声处》正如一声惊雷,在艺术、思想、社会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各高校也处于话剧汇演的热潮当中。政教系当时也要出话剧,许纪霖便自告奋勇地写剧本,以同学义无反顾读政治,慷慨激昂要为中国四个现代化奋斗的故事编话剧,结果一举获得校级第一名,还代表华东师大参加了全市的文艺汇演。

       提起这次政教系的话剧汇演,童世骏还记得自己当时是台下的观众,他笑称自己虽然也报了中文系,但入学后并没有参加什么文艺活动,但当年报考国际政治专业保留的外语兴趣却自始至终。“当时政教系被称为第二外语系,学校里面的外语考试、英语竞赛什么的,政教系的同学大概只比外语系的同学差一点点。”后来留校工作,他和其他青年教师一起去参加全国英语水平考试,成绩超过了同去的所有外语系老师拿了个第二。“人最重要是要有兴趣,但是你也不要把兴趣框在一个很小的领域当中,外界会有因素让你做这个、做那个,但是你还是可以在这样一个外界的影响之中寻找到你感兴趣的事情,找到你愿意付出很大力气但是不觉得很委屈的事情。”

珍惜获取知识的机会,“时不待我”是一种学习状态

       许纪霖开玩笑没工夫校园恋爱,因为最吸引他的是知识,“刚刚经历过文革,很多老师知识上有断层,觉得老师讲的课还是不过瘾……晚上吃饭的时候图书馆关门,4点半到5点半关,6点钟开,没到时间人都挤满了,门一开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到期刊阅览室,直冲那本你要看的期刊,都是秒杀的。没看完就要把这个杂志藏在一个地方,否则你晚上过去又看不到了。”在那个知识匮乏的年代,好书一书难求、图书馆一座难求是三位教授的共同感受。70、80年代的华东师大晚上11点熄灯,却总能见到学生在路灯下读书;文史楼旁的新华书店每逢进新书,总会有长长的队伍在排队等候。

       刘擎14岁参加高考,15岁去了东华大学读理科,后来又去美国留学,先去香港工作,最终来到华东师大。他说,那个年代信息是非常有限的,出一本书就买一本书,出一部电影就看一部电影,现在信息太多了反而身在福中不知福,过去资讯极不平衡也就极为珍惜。现在的大学生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这个世界太精彩,第二个是你们没有年长的榜样。怎么办,你们自己变成榜样。”

200余名师生济济一堂共话青春

       童世骏坦言,有时他会担心现在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内在的方向感、学习的求知欲和毅力似乎缺了一些。他说,80年代的“老大学生”如果有一点值得学习的话,那就是不愿意浪费每一分钟的时间。孟宪承校长曾说大学最重要的是“少壮”和“老成”的结合。77、78级大学生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年龄差距大,既有童、许教授这样的小字辈,也有已经结婚生子的“老三届”,从这些年长同学中获得的“时不待我”的成熟、智慧和责任感正体现了孟校长“青春的热情”和“成熟的智慧”的结合。“怎么样想办法进入一个特别紧张,又特别活跃,特别让自己有收获、有成就感的状态,这是我们这四年或者更多年在华东师大,我们或华东师大能不能成功,能不能在今后是一个自以为是很好的大学,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同学们有没有这样一种学习状态。”他鼓励大家用好前一辈人在物质生活上创造的良好条件,“你们40年以后,在这里给你们的学生们讲的故事要比我们讲的故事更加精彩。”

       流年如水留芳华,岁月如歌铸芬芳。对话结束后,三位教授就到场师生提出的就业与不忘初心、大学生思想状况等问题进行了互动,鼓励学生要有“在阴沟沟里仰望星空”的自信,有“底气的自信”,有“表里如一、低调的自信”。中北、闵行两个校区,政治学系、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等多个学院的20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欢迎使用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