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野|《半岛都市报》对话李永晶副教授:重述经典,观照现实人生——《老子智慧八十一讲》面世

2025新年伊始,一本为当代人量身定制的老子思想入门读本《老子智慧八十一讲》由世纪文景出版,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李永晶副教授融会东方智慧和西方思维,融合出土文献,逐句解析老子《道德经》,复原更符合老子本意的原典,将古典文本纳入现代人的认知框架和人生困境,为读者提供解决现代生活焦虑、迷茫、内耗和痛苦的启示。2月7日,李永晶接受半岛全媒体记者专访时,阐述了他重述经典的心路历程与感悟。

 

回归原典“为往圣继绝学”

 
记者:《道德经》对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您认为老子对国人最大的影响是什么?请简单评述一下您心中的老子和《道德经》。
 
李永晶:我心中的老子形象与孔子一样,首先是一位圣人。“圣人需要仰视才可能望见。”这是我此前在阐述“四书”时的一个发现,可以完全用在老子的身上。所以,我认为老子对华夏文明的最大影响,莫过于他为后世的人们确立了一个超越时空的精神秩序。这个秩序在《道德经》中表达为“道”,表达为“道法自然”,我在书中将其重新阐述为“自然主义”。这个精神秩序,在任何民族文化中都属于非圣人而不可为的事业。
 
记者:《老子》原典形成于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流传版本很多,您的课以及这本书选的是怎样的版本?为何选择这样的版本?
 
李永晶:在华夏经典著作中,《老子》版本系统颇为复杂,解经者依据不同版本,往往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20世纪考古学的发现,使得这个系统更加复杂起来。那就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本《老子》以及1993年湖北郭店村出土的竹简本《老子》。这两个版本的最大意义,是让20世纪流行的“疑古派”的许多论点不攻自破。但就思想内容而言,我并不认为帛书本等的出土带来了多么大的影响。所以,我这次主要是以传世本为主,同时详细参考学术界对帛书本和竹简本的文字考辨,重新编订了一个版本,我认为这个版本更符合圣人老子的真意。
 
记者:人们常对传统文化抱持“批判继承”理念,注解《道德经》及讲授老子智慧过程中,您是怎样“为往圣继绝学”的?
 
李永晶:现代人通常认为,要以“批判继承”的方式对待文化传统,要与时俱进。这固然无大错,但我并不这么看问题。我在阐述古典时,完全遵循圣人自身的原则:其一是孔子的“述而不作”,其二是孟子的“以意逆志”;我认为这是“为往圣继绝学”的根本条件。你想,如果你心目中没有“圣人”在,不认识圣人,哪里还有为他们继承学问的可能呢?你如果心中有“圣人”在,或者说认识到了圣人,那就没有“批判”的余地了。有人可能说,现代人的精神,不是主张怀疑和批判吗?不错,不经历这个过程,你也看不到圣人。但如果你还停留在“批判”上,那你和古典之间就永远有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

 

提供真正读懂老子的文本

 
记者:您重新注解《道德经》,是出于怎样的考量?有何心得?《道德经》对您的生活、人生有怎样的影响?
 
李永晶:我这次重新阐述《道德经》,同此前阐述“四书”时一样,有两个直接的动因。一是我对目前所见的注译本都不很满意。读者容易产生一个错觉,认为只要自己读懂了经文后面的“白话文对译”,就读懂了经文本身。事实完全不是这样。因为“经”是圣人思想与智慧的凝缩,需要解经者动员全部所知的知识进行解析。第二个动因来自教育现场。我发现,我们的大学生乃至研究生对华夏古典相当陌生;多数只有一知半解的看法,或零碎,或大而不当,不知道这些伟大的古典著作究竟与自己的人生有什么关系。所以我此次重解,就在这两个方向上颇为用力。就我个人而言,每次重读老子或孔子的文字,都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心灵的自我教育。我也希望每个读者都能获得来自华夏圣哲的智慧启发与心灵抚慰。
 
记者:与时下市面上讲解《道德经》的著述相比,《老子智慧八十一讲》有哪些优势或特点?
 
李永晶:后世所有的解老者大概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那就是为读者提供一个真正能读懂老子的文本。我这一次当然不例外,为此首先就是将自己的解释奠定在前人打下的基础上,可以说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我大量吸收了前人的思想。在这种全面继承的基础上,我还引入了“西方哲学”和“现代科学”两个视角。正是这些工作让我真正看到了老子的博大与深邃。
 
记者:您将前言定题为《老子:一位穿越时空的旅人》,也有人说孔子是历史的穿越者,您怎么看?
 

李永晶:我前面说过,他们二位的本质是“圣人”,其次才是“思想家”等现代常见的说法所指代的对象。圣人,这是一个在我们当前的日常用语空间中几乎消失的说法了;由于对这个说法的陌生,我特意引入了“穿越时空”的说法。那这个说法意味着什么呢?它不正意味着老子思想有着超越时空的永恒属性吗?孔子思想同样如此。将孔子视为“历史的穿越者”,我认为这是真知灼见。

 

 

重述经典,提供现实关切

 
记者:《老子智慧八十一讲》目标读者是怎样的?您对读者的阅读、收获等有怎样的期许?
 
李永晶:我在阐述古典时对“目标读者”并没有特定的想法,但此刻想来,当是所有的现代人。我希望所有人都能从我的重新阐述中获益。作为学者,我首先要从认识的角度回应时代给我们提出的真实问题。为此,我努力将我的阐述建立在比较宽阔、牢靠的知识体系上。具体地说,我将老子的“道”分为“宇宙哲学”“生命哲学”与“政治哲学”三个领域进行分析,它们基本涵盖了当下人们普遍的精神需求与现实关切。当然,我发现《老子》博大精深,如果得到恰当的阐述,完全有为所有现代人提供帮助的本事。无论你是胸怀天下,还是面临着切实的个人烦恼,都可以在《老子》中得到帮助、疗愈和滋养。《老子》最后的第八十一章我命名为“正信:我们的栖息地”,这个说法绝无半点虚言。
 
记者:时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AI走进寻常生活,在您看来,学习两千多年前的《道德经》要义,对青少年学生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李永晶:我此次重新阐述的《老子》面向所有现代人,当然包括青少年学生。一般来说,因《老子》或《道德经》谈论的是“道”,更容易在有生活经验的人的心中引发共鸣,人们容易将其视为生活的智慧宝书。这也意味着,与《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不同,青少年学生与《道德经》的距离更远一些。所以,如何让青少年学生更早地了解老子的自然主义生命观与生活方式,就是我自己的问题意识之一。但我并没有刻意为之,因为老子的“道”本来就有着“宇宙哲学”的一面,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科学思维方式;只要将这一面充分揭示出来,自然就会对我们的青少年学子有益。
 
为此,我这次重新解释《老子》,就努力吸收了诸如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海森伯、尼尔斯·玻尔、薛定谔、霍金等著名物理学家的思想。你会发现,这些伟大的科学家的底层思维与老子的思维方式有诸多暗合的地方。无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尼尔斯·玻尔、薛定谔等大物理学家留下的大量关于科学的反思著作来看,科学和形而上学其实有着大量的交汇点。我们不能期待老子懂得微积分,就如同不能期待牛顿懂得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这是不公正的。我们要在科学和形而上学的“母体”的意义上,去探索、挖掘、体会老子思想蕴含的丰富可能性。这也是我在后记中特别强调“在科学的时代重读老子思想”的原因。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政治哲学与思想史专业副教授
About 李永晶
李永晶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政治哲学与思想史专业副教授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欢迎使用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