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百场校级学术讲座」李里峰:马克思“阶级”概念的多重构造

2024年11月22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2024年第119场百场校级学术讲座暨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政治过程与中国自主知识生产”系列报告会在闵行校区法商南楼 228 会议室成功举办。南京大学政治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李里峰受邀莅临,以“马克思「阶级」概念的多重构造”为题开展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王向民教授主持,吸引了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历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众多学科同学参与。
 

 
讲座伊始,李里峰教授分享了研究马克思“阶级”概念的初衷。他认为,要深入阐释中共革命进程中的阶级问题,需要追溯至马克思与恩格斯对“阶级”话语的原典著作,因此研究马克思的“阶级”概念对理解中国革命与中共党史意义重大。
 
李教授指出,尽管马克思并未直接系统阐述“阶级”概念,但马克思主义从诞生起就与阶级斗争紧密相连,“阶级”概念在其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且区别于前人观点,兼具事实描述与理论建构、历史分析与未来导向的特点。因此,李教授借鉴阿尔都塞的“问题式”分析方法,以整全性、结构性视角剖析这一概念,将其作为贯穿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关键分析概念。
 

 
李教授从四个维度详细论述马克思的“阶级”概念。第一,马克思描绘了两种阶级图景,一种是以英国为蓝本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二元对立的抽象理论建构,另一种是以法国为蓝本的多元阶级互动的经验社会写照。第二,马克思的“阶级”概念串联起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方面,阶级和阶级斗争起源于原始公社解体后的社会变革,是历史的产物;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成为现代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实践性特征。“阶级”概念的过去和未来两个面相,分别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历史科学和政治科学的特质。
 

 
第三,马克思的“阶级”概念具有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属性。阶级关系既有经济意义的剥削,又有政治意义的压迫;阶级斗争既有针对财产权力的经济斗争,也有针对国家权力的政治斗争。因此国家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着统治工具、斗争战场与战利品的多重角色。与前人和时人相比,马克思以历史替代哲学,又在历史发展脉络中建构了一种新的哲学;以经济和社会解释取代政治和宗教解释,又以经济和社会为基础探索了一种新的政治。
 

 
第四,唯物史观与阶级斗争学说存在内在张力,前者揭示历史规律,后者体现主观能动性。但马克思的自在阶级和自为阶级的区分有效缓解了这一矛盾。最后,李教授还表达了在整体性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时,他对于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理论与经验、表征与要素三个关系的进一步思考。
 
讲座尾声,同学们踊跃提问,与李教授展开热烈互动。有同学提出,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除了理论的指导作用,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体系是否还作为“先验的”工具起到现实层面的动员作用?李教授耐心解答,他指出,包括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体系在内的很多概念在推动历史前进的进程中,毫无疑问地起到了现实动员的作用,但这其中经历了复杂的认知和发展过程,“是否‘先验性’的被当成动员工具”这个问题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接着,还有同学提到了关于阶级身份的自我认知与现实界定之间的矛盾,以及马克思的“阶级”概念与民族与国家概念是否存在共通点等问题,李教授都做了详细的解答。
 
最后,主持人王向民教授对李里峰教授表示诚挚感谢。此次讲座使师生对马克思思想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欢迎使用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