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经典影视名家导赏」刘擎:爱欲与秩序 电影《革命之路》中的政治隐喻

2024年11月6日下午,第二届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文化节“经典影视名家导赏系列”活动第三讲在闵行校区图书馆报告厅顺利举行。此次讲座的主题为“爱欲与秩序:电影《革命之路》中的政治隐喻”,由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刘擎主讲。此场讲座不仅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关于爱情、婚姻与政治的探讨,还激发了大家对现代文明中诸多议题的深入思考。
图片
讲座伊始,刘擎教授以“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一普遍存在的观点为引子,同时引出了恩格斯关于“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的论断。他幽默地调侃道,在婚礼上我们是否应该祝福新人“开始道德堕落的生活”,以此引发听众对爱情与婚姻关系的重新思考。
图片
随后,刘擎教授分析了为何爱情常被比作革命,充满激情与活力,而婚姻则更像是追求稳定的制度,容易让人产生厌倦和倦怠感。在此基础上,刘擎教授进一步将爱情与政治联系起来,认为二者之间存在一种结构相似性和亲缘性。他解释说,政治学根本的研究议题:人们为什么要生活在一起,实际上如何生活在一起,以及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在一起。而爱情,作为最小的政治体,同样涉及到这些核心问题。
图片
在讲座中,电影《革命之路》是讨论的核心内容,刘擎教授与在场的师生一同回顾了影片的部分片段,并展开深入探讨和解读。他提到,这部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通过讲述惠勒一家在“革命路”上的生活变迁,深刻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对尊崇性(conformity)的普遍追求以及个体对这种追求的反抗与挣扎。刘擎教授指出,电影中的“巴黎”象征着浪漫主义革命,是梦想者的精神故乡,但也可能成为蛊惑人心的幻影。这一解读让观众们对电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图片刘擎教授还结合福柯、马尔库塞等思想家的观点,探讨了现代文明中的爱欲与秩序问题。他提到,福柯对微观权力与技术治理的诊断,以及马尔库塞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下所形成的“单向度的人”的批判,都揭示了现代人陷入“安顿”与“出走”紧张之中,既渴望自由又追求稳定,既向往激情又害怕失去归属感。他还追溯到柏拉图《会饮篇》中关于“爱欲是奔赴不朽”的论述,以及《理想国》中“爱欲的癫狂”——突破一切节制与审慎,奔赴不朽,导致暴政的观点,进一步阐释了爱欲与秩序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矛盾心理不仅体现在个人情感生活中,也深刻影响着政治社会的发展。
图片
“巴黎”永远是一个选项,无论在想象之中,还是在实践之中。在讲座中,刘擎教授强调,所有的制度安排都意味着某种桎梏,但人们永远会处在“安顿”与“出走”的紧张之中。这不是因为我们保守或激进,而是因为我们作为人类,始终在追求自由与秩序之间的平衡。这一观点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爱欲与政治的认识,也为我们洞察现代生活中相似的困境与挑战提供视角。
图片
最后,在讲座的互动环节,听众们纷纷就电影及讲座内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刘擎教授耐心地一一解答,并与听众们进行深入的交流。他鼓励大家在面对“巴黎”这个选项时,既要保持对梦想的追求,又要审慎地思考现实的可能性,寻找属于自己的“第三条道路”,面对秩序、安顿和自由,活出自己的热烈的声音。
此次讲座不仅让听众们对电影《革命之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启发,也引发了大家对爱欲与政治、自由与秩序等议题的深入思考。刘擎教授的精彩解读和独到见解,为听众们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思考维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欢迎使用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