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万青松:《美国的俄罗斯学研究——一项基于学术史的批判性考察》

近日,我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万青松的专著《美国的俄罗斯学研究——一项基于学术史的批判性考察》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当下我国正如火如荼地推进区域国别研究与学科建设。“俄罗斯学”属于交叉学科范畴,它是由一系列的概念、理论、方法构成的完整知识体系。美国的俄罗斯学经历百余年发展,已经形成一门相对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本书主要考察了美国俄罗斯学的发展历程、学科范畴、方法论体系、学术流派、重要理论范式、重大辩论与反思;然后从“科学研究纲领”视角对美国俄罗斯学进行学术性批判,梳理其发展进程中的得失成败,并从中总结出可供参考的经验教训;最后尝试提出中国特色“俄罗斯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涵及其构建路径。

目录

丛书总序

序言 

第一章 美国俄罗斯学研究导论

第一节 理解“俄罗斯学”

第二节 研究美国俄罗斯学的主要出发点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主要内容及其特色

第二章 美国俄罗斯学的滥觞:斯拉夫学

第一节 美国早期斯拉夫学研究机构及斯拉夫学的发展

第二节 普及斯拉夫国家历史与文化、创办专业期刊

第三节 美国研究界对俄罗斯的初步认知

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俄罗斯学的兴盛:苏联学 

第一节 战后美国苏联学兴起的制度基础和人才准备

第二节 战后美国苏联学的内涵、学科范畴及方法论

第三节 美国苏联学的两大理论范式:极权主义与修正主义

第四章 冷战后美国俄罗斯学的转型:多元化发展

第一节 冷战后美国围绕苏联学转型的争论

第二节 冷战后美国俄罗斯学的发展特征与主要领域

第三节 冷战后美国俄罗斯学的“转型范式”

第五章 科学研究纲领与美国俄罗斯学的批判

第一节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及其内涵

第二节 美国俄罗斯学的两大研究纲领及其批判

第三节 不同坐标系下的“转型范式”批判

第六章 美国经验与构建中国“俄罗斯学”的启示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区域国别知识体系的重构

第二节 美国构建俄罗斯学知识体系的经验与启示

第三节 构建中国“俄罗斯学”的可能路径

附  录

一 美国俄罗斯学的主要研究机构

二 美国主要俄罗斯学专家及其作品简介

三 代表性参考文献

 

精彩试读

当下我国正加快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战略任务,其中“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成为重中之重。近期,“区域国别学”获批成为我国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有助于更加主动地探索多元化、跨越学科的全新知识生产新模式,其中包括构建中国特色“俄罗斯学”。“俄罗斯学”属于交叉学科范畴,它是由一系列的概念、理论、方法构成的完整“知识体系”,其特色是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交叉融合。

当前我国在“俄罗斯学”的学理与方法构建方面,与国际同行相比、与俄罗斯自身千变万化的实际进程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缩短差距的可选路径就是对“国外俄苏研究”的比照借鉴和批判思考,包括总结出有用的学科机理、客观的观点和方法、值得借鉴的学术规范、得失成败,并从西方大国在俄罗斯研究领域的进展和走过的弯路中取得借鉴。美国的俄罗斯学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最终形成今天相对完善的一门学科知识体系,特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树一帜,研究实力堪称“世界一流”,值得梳理和研究。

美国俄罗斯学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是美国俄罗斯学开始形成并取得初步发展的阶段,以偏重语言、文化和历史领域的斯拉夫学斯拉夫学为主。第二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冷战结束,这是美国俄罗斯学的兴盛时期,以苏联学为主,其理论主要包括极权主义与修正主义两大理论范式。第三阶段是冷战结束至今,这是美国俄罗斯学的转型与发展期,以多样化为主。转型时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冷战后的美国俄罗斯学何去何从,以及继续研究所遇到的理论与方法论危机。

借助英国哲学家伊姆雷·拉卡托斯提出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对美国俄罗斯学进行初步批判后认为,极权主义研究纲领是一个退化的研究纲领;修正主义研究纲领可以被视为理论上进步的科学研究纲领,而在经验上是一个退化的科学研究纲领。对简化和肤浅的“转型范式”的批评是有根据的,但“转型范式的终结”并不等同于“转型学的终结”,后者致力于构建现代性的多样化和多方向的政治变革模式。这样的评估有助于更加合理和客观地认识美国俄罗斯学发展。

基于构建俄罗斯学知识体系的美国经验及其当代启示,同时结合社会转型与人文知识体系重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指出正是社会转型带来的无限张力和内驱力,使人文知识体系能够自我更新、不断完善,并逐渐成熟。进而选择以主体性、多样进步间性、内外间性和时代性四种维度为视角,探讨构建中国特色“俄罗斯学”知识体系的可能路径,旨在促进该论域的守正与开新。(以上内容摘自本书序言。)

 

 

About 万青松
万青松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欢迎使用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