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优秀院友。法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现为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上海政法学院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上合组织基地教授、博士生导师,曾长期担任《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总编;兼任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研究会副会长、上海欧洲学会理事、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客座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软实力暨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学术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上合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新疆师范大学文化润疆研究院学术院长、特聘教授。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跨文化交流
——在广州图书馆的公益讲座
说明:2017年5月28日,全国政协赴上海文化调研小组调研“一带一路”的文化建设,本人应邀汇报讲课,面对的都是老艺术家、文化人,讲课后的互动交流中,他们为我的讲课补充了不少我所不知道的素材。在此表示感谢!2018年3月17日,应广州图书馆李小平先生的邀请,到广州图书馆为广州市民作公益讲座。让我感动的是,不仅座无虚席,而且互动交流非常积极。一个学习型的城市,一定是充满了活力和魅力的。2018年5月20日,应林宏宇教授的邀请,为华侨大学“一带一路”高级研修班授课,内容也是有关“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特别感谢上述主办方的邀请!内容大致相同,这里只整理在广州图书馆的演讲内容。
各位,大家好!
非常荣幸与大家交流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跨文化交流。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各个学科的专家都在研究,并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少有关“一带一路”的见解、观点。我是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但国际问题也同样要有历史关怀和文化关怀。因此,我将基于我的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享我的观点:
“一带一路”究竟是什么?
何谓“跨文化交流”?
这一点我简单解释。当下,国内外学者和政界对“一带一路”做了不少定义,我们官方也正式定义为是一种“倡议”,而且指出,他包含了“互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我非常认可我们官方的这种表示,但我还要加上我自己的看法,即“一带一路”实际上是中国对外开放的2.0版。为什么这样说呢?过去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东南亚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从四个经济地区,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经济开发、开放区,沿江经济开发区,沿边经济开发区这样一个过程,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但即便是如此,实际上经济对外联系还是比较弱的。对外开放已经走过40年,如何把东南沿海地区开放、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所取得的成就,让中西部地区获得收益,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如何走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需要新一轮的对外开放,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对外开放格局,所以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首先是从中国内部的互联互通来讲的,是中国从不平衡发展走向平衡发展的举措。
官方文件指出,“一带一路”的“五通”以“民心相通”为基础,而“民心相通”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跨文化交流。然而,不少人认为,跨文化交流就是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尽管在推进“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我们强调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但文化“走出去”并非就是跨文化交流。“走出去”不是去“兜售”和强行推行“霸王条款”,“请进来”也不是不分优劣地原样复制,跨文化交流是相互的认同和接受,并且以要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为前提,力避免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产生文化冲突。换言之,跨文化交流是一个文化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是中国文化要“走出去”,这也是中国长期来提高中国国家话语权的一个前提,封闭的文化无法获得国际话语权,特别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随着中国企业的“走出去”,中国文化“走出去”就更加具有紧迫感和必要性。二是文化“走出去”的目的是进行文化交流与对话,不能进行文化对话与交流的文化,即便“走出去”也不一定是活的文化,甚至有可能是一种“死”文化。而要进行对话与交流就必须对东道国的文化有认知、了解,从陌生走向熟悉甚至接受。文化是可以共享的,这个过程中就是要达到异质文化的共享。三是要“请进来”,甚至“请进来”比“走出去”更为重要,从历史上来看,凡是国力强大的时候,异域文化就纷纷流进来。随后,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交流、融合并且产生新的文化要素,也赋予了本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这就达到了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一带一路”为什么需要进行跨文化交流?
“一带一路”源于古代丝绸之路。古代丝绸之路因战争而起却因文化而兴。据《史记》记载,汉建元期间,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部落遁逃但对匈奴始终存有复仇之心。听说大汉帝国想灭掉匈奴,所以汉与大月氏都有“通使”的想法。张骞被招募为使者,但经过匈奴地区的时候被匈奴抓获。结果,张骞被扣押在匈奴达十年之久并在匈奴娶妻生子。后来,张骞寻机逃脱到大宛,最终在大宛的帮助下达到大月氏。然而,大月氏已经征服大夏且对匈奴已经没有复仇之心。于是,张骞欲返回大汉,经于阗(今新疆和田)、且末、鄯善,向东南经阿尔金山,进入柴达木盆地,欲从羌中道返回长安,但在经若羌一带时,再次被匈奴所俘,又被迫在匈奴停留数年。直到单于病故,且匈奴内乱,张骞在得以回到大汉。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没有实现联合大月氏的初始目标,但在西域长达十多年,对西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已经相当通晓,为以后中原加强与西域的联系奠定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张骞不仅带回了西域的无物产即有形的文化交流,而且也带回了龟兹乐,这种音乐迄今在福建泉州一带保留下来,也就是所谓的“南音”,从而有史料证明古丝绸之路上的无形文化之间的交流。
在汉武帝对匈奴展开第三次打击的同年,张骞被再次派遣出使西域,目的是设法联络乌孙等西域诸国,联合打击匈奴。这一次比上一次出使队伍浩大,随员三百,牛羊万头,并携钱币、绢帛“数千巨万”。但张骞这次出使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当他们到达乌孙(伊犁河、楚河流域)时,正值乌孙因王位之争而政局不稳,国内贵族又惧怕匈奴,故西汉王朝欲同乌孙结盟攻打匈奴的政治目的再次落空。但在乌孙期间,张骞分别派遣副使到中亚、西亚和南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各国,广泛联络。张骞回国后,乌孙也派使者到长安,见到汉朝人众富厚,回去报告后,汉朝在西域的威望大为提高。不久,张骞所派副使也纷纷回国,并带回许多所到国的使者。“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所谓“凿空”,就是“开通”的意思。“凿空”之后,大宛、大月氏、乌孙等西域诸国与汉朝的往来日益密切,汉朝“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此后,中西之间的陆路交通继续向西延伸,一直到奄蔡、条枝、身毒等国。这条路线成为联系东西方之间的最主要的路上交通路线。张骞“凿空”之后,中原文化与西域诸国乃至安息、身毒等国的文化的交流也更加频繁。例如,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到两晋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这与当时往来于中国与印度之间的文人、学者有直接的关系。
海上丝绸之路同样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西汉的时候,中国就与南海诸国往来密切。据《汉书》记载:“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略以为儋耳、珠崖郡,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男子耕农,种禾稻苎麻,女子桑蚕织绩,亡马与虎,民有五畜,山多麈 。兵则矛、盾、刀、木弓弩、竹矢或骨或为镞。自初为郡县吏卒,中国人多侵陵之,故率数岁壹反。元帝时,遂罢弃之。” 到唐代,海上贸易越来越频繁,中国不仅与东南亚国家有更加密切的往来,而且远的到阿拉伯等更远地方的诸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海内外都有记录。但是,最为详细的是唐朝贾耽所著《广州通海夷道》一文。后来这一问收录在《新唐书》之中。
上述故事表明,古丝绸之路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都不是单向的经济文化交往,而是双向性的,既有古代中国对西域、南洋诸国的主动联系,也有相关各国对中国使节的帮助,从而共同打造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共同促进了古丝绸之路的经济繁荣和文化融合。因此当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绝对不能仅仅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而盲目进行项目投资,一定要把跨文化交流同时推进,让相关国家的人们都能够认识到“一带一路”对他们的重要意义。经济项目是核心,跨文化交流是前提,也就是“五通”中的民心相通。可以说,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文化、宗教、民族构成非常复杂,而文化交流是消除人类隔阂的唯一途径。“一带一路”的目的就是要以文化交流来替代文化冲突。以欧亚大陆腹地的中亚地区为例,历史上中亚地区因文化、宗教、民族纷争导致该地区长期战乱而迄今为止还处在现代化的边缘。最初,这里主要是佛教活动的地区,历史上佛教就是从克什米尔经中亚进入中国,所以佛教在这里一度盛行。然而,在9世纪的时候,随着伊斯兰教的大规模向东发展,伊斯兰教对佛教的战争在中亚地区是最惨烈的。历史的教训告诉今天的人们,要加强文化交流,以包容的态度来对待沿线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只有文化交流才能促进民心相通。文化、宗教、民族、种族之中有不少禁忌,这是不能冒犯的习俗。经济发展项目决不能忽视这些东西,否则会导致矛盾、冲突。此外,文化交流可以避免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战争。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开展跨文化交流?
首先,跨文化交流需要加强语言人才的培养:语言相通是民心相通的起点,国相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需要文化交流,语言是工具。“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来之后,各个外语类大学设置了非常多小语种的专业,东南亚地区的马来语,中亚地区小国的小语种,乌兹别克语、哈萨克语等等都建立相应的专业。当我们懂得哪个国家的语言的时候,自然就让别人产生了亲切感,倘若我们在外面都是说某一种语言,那么对方根本就不了解我们是谁。
其次,跨文化交流需要打造跨文化的品牌,即“一带一路”的文化品牌。文化交流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产生利益,产生效应,这就需要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就目前而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品牌指数都不高,也没有共同的品牌,这就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再次,跨文化交流需要创新文化合作机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层级。我们不仅仅在官方层面,我们还需要在民间层面,特别是非政府组织层面的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官方层面的力量有限的,只有把社会层面、民间层面的力量全部堆养起来,那么这种合作、文化交流才会更加深入。无论是要了解一个国家,还是要了解一个城市,一个民族,我们都必须有民间的交流。就比如我们想了解这个城市,我们就一定要到这个城市去坐公交、地铁,到街头巷尾去跟人家聊天,喝喝茶。如果没有这个经历,仅仅只是在城市的五星级酒店开开会,那只能算到了这个城市,但绝对不是了解过这个城市。
最后,从中国自身来看,对外文化交流要树立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觉,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跨文化交流必须要“各美其美”。对自身文化、本民族文化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任何一个民族,它的文化发展过程当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自己优秀的文化成果,也有劣根性。文化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性,我们不能人为去打破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要顺从文化发展规律,因为文化本身是要交流的,如果说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他者的就是最差的,相互之间就不交流了,那就意味着我们把文化规律给打断了,这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
跨文化交流要“美人之美”。任何一个民族的,任何一个国家,在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总会产生一些优秀的成果,对于优秀成果我们就不能把它抛弃掉,我们要在对外交流当中融合它,甚至把它纳入到我们自身的文化当中来,形成中华文化的血脉当中的元素。比方说佛教来自印度,经过中国改造,深深地进入中国文化的血液当中。今天我们几乎每说一句话都有佛教的东西,比如“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其实都是佛教的用语。“美人之美”就是对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的欣赏,对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吸收、拿来。
最后,跨文化交流要“美美与共”,才能“天下大同”。“美美与共”不仅仅是文化的撞击与认识,更多的是一种接受与融合。美跟美的融合,优秀跟优秀的融合才更加优秀,接受和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文化,所以在“美美与共”当中,才能形成“天下大同”。“一带一路”倡议需要文化支撑,反过来它也会促进文化发展。正是在这样一种互动发展中,“一带一路”倡议将在和平、合作、共赢、发展中走向“美美与共”的“天下大同”世界。
谢谢大家!(演讲结束后,有不少互动交流,这里省略)
演讲:2018年3月17日
整理:2023年2月2日(根据演讲PPT整理)
来源|2月3日软实力研究微信公众号
(ID:CFSPS001)
编辑|卢昱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