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承办的“中国共产党建设百年:理论、实践与经验”全国博士生论坛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下会场设在华东师范大学法商北楼329会议室。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党委书记赵正桥老师、党委副书记王子蕲老师、研究生院副院长杨福义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郝宇青教授、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钱文华教授、秦德君教授、中共衢州市委党校姜裕富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宋道雷副教授、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唐兴军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晨晖学者刘亚娟老师、王可园老师等出席。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兰州大学等30多所高校的博士生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参加了论坛,线上参会者130余人。
论坛的开幕式由政治学系党委副书记王子蕲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党委书记赵正桥、研究生院副院长杨福义老师分别致辞。赵老师首先对参加本次论坛的全体师生表示欢迎,详细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的历史发展,并表示欢迎大家到华东师范大学尤其是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来交流、指导、工作。杨老师在致辞中指出:本届论坛的初心所在,是在共同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为未来中国共产党的兴旺发达献计献策。
开幕式之后,论坛分别以“党的建设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建设实践”四个模块进行主题交流。
论坛的第一阶段由来自中共浙江衢州市委党校姜裕富教授主持。在第一阶段的主题报告中,来自中共中央党校的王启超博士带来了中国共产党党建目标的百年历程与经验主题分享;南开大学的王坤丽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开展情况分析了党的政治建设历史演进与现实启示;中国人民大学的杨彬彬围绕党的“政治领导”进行了概念、表达、价值与启示的梳理;山东大学的田启战就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沿革、结构与功能进行了主题分享;上海交通大学的吴炜生针对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大众化传播的三个环节进行了报告分享;第一阶段主题发言结束之后,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秦德君教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与指导。
论坛的第二阶段由来自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唐兴军副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的陈佳奇分享了1951年-1954年天津市教育系统的整党建党运动情况;湖南师范大学的秦勤分析了1937-1945抗战时期中共的孙中山纪念与马克思纪念是如何进行互动的;华南师范大学的章静从动因、方法与效用的视角对早期共产党人阅读《共产党宣言》进行了考察;中国地质大学的郭倩分享了湖北早期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重组及其启示;上海师范大学的陈召正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浦东同乡会争当典型、“主动归队”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华东师范大学晨晖学者刘亚娟老师针对学子们研究内容的选择以及观点的建构、叙述的体系等方面给出了恳切的点评与指导。
论坛的第三阶段仍由唐兴军副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的段光鹏就自身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理论的逻辑机理与时代运用进行了分享;兰州大学的赵荣峰细致梳理了列宁关于执政党治理能力的思想;复旦大学石璞报告了列宁在应对“马克思主义危机”中的历史贡献;吉林大学的李洪川就特约监察员制度的演变逻辑、实践价值与完善路径做了分享;武汉大学的黄晶晶分析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理论建构;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郝宇青教授鼓励了博士生学子们继续进行理论创新与探索,并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进行了点评。
论坛的第四阶段由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王子蕲老师主持。首先,山东大学的侯月英,从党和社会关系的视角分析了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生成逻辑和长效机制;紧接着,河海大学的周双磊针对社会组织党建的激活优势分析了其中的策略、目标转向及其优化的路径;随后,华东师范大学的赵亚楠针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分享。华东师范大学的金江峰在此之后,从分散控制权的视角探索了项目下乡实践困境;最后,山东大学的崔哲分享了改革开放以来海外的中国共产党政策过程研究述评情况。宋道雷老师结合4位博士研究生的主题研究框架,以及研究的创新与不足,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点评。
通过本次论坛,我们共同研讨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进程的历史、实践和取得的丰富经验。同时,通过这个平台,推动青年学生加强学术交流,开展思想交锋,以期进一步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建设理论,更好地阐释中国实践、中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