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汀”研究生双周读书沙龙丨政治传播中政府与公众间距离

11月25日晚上,由政治传播与政府公关教研室、政治传播与政府公关专业研究生党支部主办的第二期“睿汀”研究生双周读书沙龙在法商北329顺利举行。 本次读书会由刘兰华老师主持,2020级研究生王晨曦以及2021级研究生赵铭琦、张敏敏共同分享了《政治传播中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的阅读成果。 首先,王晨曦同学介绍了本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包括政府传播的

11月25日晚上,由政治传播与政府公关教研室、政治传播与政府公关专业研究生党支部主办的第二期“睿汀”研究生双周读书沙龙在法商北329顺利举行。

      本次读书会由刘兰华老师主持,2020级研究生王晨曦以及2021级研究生赵铭琦、张敏敏共同分享了《政治传播中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的阅读成果。

      首先,王晨曦同学介绍了本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包括政府传播的主体、政府传播的客体、公众回应、政府与公众间距离的内涵和形成五个方面。本书以顶层政府和基层政府、组织和个体的二维四元体系为主体展开,描述了新媒体环境下四元传播主体的新变化。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本书将政府传播的客体分为了国内和国外两类公众,进一步探讨新传播技术下利益相关者在政府传播中扮演的角色。政治传播中的公众回应从回应动力、形式以及载体展开论述。作者认为两者间距离的本质是心理距离,并围绕重要概念——政治信任进一步探讨政府与公众间的距离感。

      随后,赵铭琦同学讲述了政府与公众间协商与回应机制,包括政府与公众间协调机制和政府回应公众意愿的理性选择。她介绍了网络政治沟通与传统大众媒体的旧有的政治沟通的不同之处,微博动员与智库与意见领袖运作与功用还有社交媒体释放动议的特征。并表示民意表达的根本动因源自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三重距离即天然距离、现实距离与理想距离。还强调了书中提出的五种公众意愿回应模式,作者认为协商式、牵引式、预案型政府回应三种模式是政府应当优先选择的。

      最后,张敏敏同学展示了政府与公众间的对抗与协商和实证考察部分。她首先介绍了认同和信任视角下国家之间的认同度和信任度直接影响着对外传播的顺利和政府与公众之间距离的远近,强调只有把握依赖、冲突、牵制的国际关系才能寻求与国际公众之间最合适的距离,并分享了作者提出的“政府传播=政府行为+解释政府行为”框架,之后她以对政府与乡村居民间距离实证考察的简单介绍作为本次分享的结尾。

      会后,刘兰华老师点评本次读书会,她强调,这本书解释了中国社会、乡村治理、国际传播的传播现实。政治传播与政府公关是一个功能性的工具,政治传播主要是话语传播,不能完全弥补距离上的鸿沟,所以要从政府自身行为来重塑信任,同时我们要深入分析政治传播在政府和公众间距离中的功能和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不论是无距离、短距离还是长距离、无限距离的产生,实际是政治信任和政治认同发生了变化,我们要进一步思考其源头。

 

文字 | 张敏敏 赵铭琦

图片 | 王晨曦

编辑 | 吴宗晏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欢迎使用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