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读书会 | 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

11月24日下午,由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教研室主办的“稷下”读书会在法商北楼329教室举行。此次读书会由叶淑兰老师主持,由国际政治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潘林微、荆恬、包敬朝三位同学,以及2021级硕士研究生柴胜男、张竞文同学对《大国兴衰》一书内容做阅读分享报告。 首先,荆同学介绍了该书对经济因素与大国兴衰的关系的

      11月24日下午,由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教研室主办的“稷下”读书会在法商北楼329教室举行。此次读书会由叶淑兰老师主持,由国际政治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潘林微、荆恬、包敬朝三位同学,以及2021级硕士研究生柴胜男、张竞文同学对《大国兴衰》一书内容做阅读分享报告。

      首先,荆同学介绍了该书对经济因素与大国兴衰的关系的讨论。经济是支撑强国地位的最重要基础,它决定着战争的结局,同时也影响国际格局的演变。而大国之间力量对比不是一成不变的,各国间发展速度的不平衡,以及科技和组织上的突破可能会带给一国发展优势。同时探讨了经济与军事的联系,经济是国家军事力量的重要后盾,但是,国家对军事力量的投入要量力而行,过度的军费扩张会导致国家的衰落。荆同学最后理论与实例相联系,着重分享了上世纪末,美国打压日本时的相关情况。潘同学则将书中内容与当下中美竞争相联系,讨论了大国相对的经济实力与地位,与其相对的军事实力与地位相关联。并对军费支出与大国衰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潘同学认为大国兴衰取决于当时环境下和其他国家实力升降的对比,而且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

      包同学则对于书中的欧洲中心观提出批评,并对书中观点“似乎只有欧洲才存在不断在技术上进行改进的动力”提出了自己看法,包同学认为这个现象源于欧洲所在地区的无秩序,无秩序使得各国时刻面临着灭亡的危机,市场经济、技术积累以及宽松的政治环境这些要素在国家存亡的时刻必然要不断进行变换,某一要素组合使得某一国家国力提升了,这个国家便会生存下来,反之,国家则消失。而生存下来的国家在不断竞争中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经济、军事力量中心,而他们之间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要素组合也走向趋同,所以作者的“似乎”由此看来也成为了一种必然。

      张同学则以书中章节为线索,分享了以下的内容:西方的兴起与哈布斯堡王朝,战争、金钱和民族国家,工业化与力量对比,两极世界的来临,面对21世纪。最后张同学从地缘政治的视角将近代中国与欧洲做对比,分析了欧洲经济、科技进步的原因。接着,柴同学分享了西方文明主要三个时期的内容:古希腊罗马的海上文明时期、中世纪欧洲的骑士文明时期以及近代的资本主义时期。尤其对于西方史以海上文明为基础这一重要论断展开,描述了西方文明发展至今的流变。

      柴同学则将工业社会前的东西方进行了比较(这里的东方不仅仅指的是中国及周边国家,还有莫卧儿帝国、俄国等国家)。从地缘政治、东方帝国的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保守主义的思想等方面分析为什么当时世界上多个强大的帝国为什么没有进一步成为统一的帝国甚至逐渐走向衰落。接着柴同学分享了欧洲由经济和技术进步所引起和驱动的机制,进而使得欧洲逐渐走在了世界的前端的历程。

      叶老师在点评环节中指出,本书是非常经典的书籍,时至当下,仍值得阅读讨论。并对同学们分享的相关内容做了讨论与延申,与当下中美之间的关系相结合,启发同学们积极思考。

 

文字 | 包敬朝

图片 | 包敬朝

编辑 | 吴宗晏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欢迎使用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