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文史哲政四学科的精彩对话

12月13日下午,在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教授的邀请下,中文系汤拥华教授、历史学系瞿骏教授、哲学系朱承教授与吴教授齐聚《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课堂,从“哪个学科治学最苦、出成果最难?又是哪个学科最好玩?”等问题出发,展开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论辩。 在当前的大文科背景下,教授们先是探讨了自己对本学科或其他学科的学术规范的思考,并具体讨论了在这个快速变

12月13日下午,在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教授的邀请下,中文系汤拥华教授、历史学系瞿骏教授、哲学系朱承教授与吴教授齐聚《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课堂,从“哪个学科治学最苦、出成果最难?又是哪个学科最好玩?”等问题出发,展开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论辩。

      在当前的大文科背景下,教授们先是探讨了自己对本学科或其他学科的学术规范的思考,并具体讨论了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让学问变得好玩起来。

      历史学系瞿骏教授提出了学术规范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学术规范是不同学科之间——比如文史哲政交流的基础和平台;第二,学术规范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写好文章摘要至关重要;第三,学术规范可以体现个人的品味,瞿教授认为当下所谓“内卷”的实质恰恰在于研究问题缺乏品味,对闲适、恬静的品味追求可以一点点改变学者们当下“内卷”的状态。

      中文系汤拥华教授紧接着瞿老师的话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沟通已经成为了一种规范,化解不了的孤独是一个人选择文学研究的必要条件,而文学研究是开拓学者思考疆域和拓展沟通边界的方式。如何使一个人的哲学反思、历史追问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统一起来,开辟政治生活空间,这是留给当下文学的一个问题。

      话筒来到哲学系朱承教授手上,朱教授将哲学诠释为一个人对世界感知的说理的呈现。他列举了“苦”作为理解世界宇宙人生的其中一种方式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意蕴,并谈到世界和人生本来是怎样的?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些是古今中外哲学家们一直在追问的问题。朱教授提出,宗教的救赎或活在别人心中是哲学在“如何让自己活得有意义”这个问题上给出的答案。

      吴冠军教授从政治与文史哲的学科差异视角出发,提出政治学往往不关心个人的生命、意义和孤独,只关注群体的生活方式和秩序。然而,政治学同时又需要哲学的智慧、文学的空间、史学的判断。由此,吴教授强调,文史哲政包括和其他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结的,不存在真正的“Battle”。

      接着,教授们又围绕“是怎样的力量或者瞬间支撑自己成为了一名学者?”这一问题介绍了自己的经验。瞿教授直言,与其他学科和学者的交流碰撞就是支撑他继续研究的动力;汤教授认为,对于研究者来说最重要的其实不是发表C刊的数量或荣誉的重量,而是在学科与真实世界的接触中刺激想象力的过程;朱教授谈到,自己在求学期间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但这段“苦旅”让他熬出了内化于自身的知识和智慧,从而开始了自己的研究之旅;吴教授总结到,自己做学问就是为了改变乌烟瘴气的世界和恶性竞争的状态,为了增加主体之间的欣赏。

      最后,教授们详尽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这场精彩的学科对话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字 | 张敏敏

图片 | 吴宗晏

编辑 | 吴宗晏 孙凌霄 宋轶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欢迎使用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