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联盟与中欧关系的发展回顾与前瞻——上海欧洲学会 2021 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2021年12月11日,由上海欧洲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与欧亚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承办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欧洲联盟与中欧关系的发展回顾与前瞻”——上海欧洲学会 2021 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欧洲学会、上海社科院、

       2021年12月11日,由上海欧洲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与欧亚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承办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欧洲联盟与中欧关系的发展回顾与前瞻”——上海欧洲学会 2021 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欧洲学会、上海社科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欧洲学会、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政法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近90人在现场或以视频的方式参加了本次大会。

       华东师范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门镜教授主持学会工作报告环节,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研究员和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刘军教授分别致辞,上海欧洲学会秘书长杨海峰博士作理事会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上海欧洲学会监事曹子衡博士作监事工作报告。

       在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上海各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欧洲联盟的发展回顾与前瞻”和“中欧关系的发展回顾与前瞻”两个议题展开了交流与讨论。

       华东理工大学欧洲研究所所长杨逢珉教授主持了主题为“踯躅不前还是螺旋上升?——欧洲联盟的发展回顾与前瞻”的第一阶段研讨。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在题为《欧盟产业政策:历史与现状》的发言中从欧盟产业政策的历史演变、定位成因、现状与前景三方面分析了欧盟的水平和垂直产业政策。他指出在制造业上,欧盟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正面临被美国反超的局面。而在ICT产业上,美欧在贸易和技术委员会(TTC)等机制框架下呈现合作的态势。

       华东师范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玏博士在题为《欧盟数字转型:动力、进程与影响》的发言中认为,欧盟数字转型的动力从短期上是增加欧洲韧性,长期是增加欧盟的战略竞争力,内部是在数字领域打破欧盟内部壁垒,外部则旨在制定标准和规则;欧盟数字转型的进程受到欧盟长期政策“指南针”的影响;在欧盟数字转型的影响方面,将会推动欧盟的一体化进程。总体上,欧盟数字转型的战略目标是在形成竞争力的同时保持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张迎红研究员在题为《欧盟交通运输战略的最新发展》的报告中,指出欧盟交通运输战略有促进人员、商品、服务的三大流通,减少碳排放,捍卫单一市场和鼓励高端制造业发展四个目标。同时,张教授认为欧盟2050年交通运输“三零目标”的提出是以绿色交通建设、外部成本内部化、智慧交通、韧性交通为实现手段。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基地/余南平工作室首席专家余南平教授在题为《欧洲强化经济主权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分析》的报告中指出,欧洲强化经济主权的行为是其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能力弱化后的战略焦虑表现。原来的经济竞争优势将被新的技术所颠覆,传统的产业链也将被新技术解构。在数字经济价值链架构上,欧盟提出反经济胁迫的概念来和颁布贸易配额的方式来强化自身对于全球价值链的话语权。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在题为《德法大选及其对欧盟发展走向的影响》的报告中,认为德国新一届“红绿灯”政府的上台以及法国大选将使欧盟权力中心向法国偏移,但对中国的三重定位和危机驱动的欧盟一体化趋势不会改变。

       在这一节研讨的点评与互动环节。范军教授首先指出欧盟在大国博弈背景中扮演了“奇点”的角色,并强调了技术变革对于中美欧三边关系的关键作用。要重视技术、知识和训练对于培养新时代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性;余建华教授则指出考察欧盟需要关注欧盟的区域政策以及在区域治理问题上反映出的欧盟内部态度分化、外交失序和弱化现象;余南平教授则认为,由于技术发展问题,中国与欧盟在参与第三国市场的合作项目中更容易形成竞争关系。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叶江研究员主持了题为“全面战略伙伴还是三重定位?——中欧关系的发展回顾与前瞻”的第二阶段研讨。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忻华研究员在题为《美欧战略竞合关系新态势及其对中欧关系的影响》的报告中指出,美国的脱钩战略针对中国,而欧盟的战略自主则兼顾中美双方。美欧关系在技术与产业、贸易与投资和战略安全三大领域的竞合程度受现实利益的影响,欧盟在中美欧三边博弈中将选择“两边下注”的战略。

       上海欧洲学会会长、上海社科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徐明棋研究员在题为《欧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与中欧货币金融合作》的报告中指出,欧洲经济一体化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欧元是欧洲国家试图战略自主的抓手,虽然欧元的国际货币和结算功能与美元存在差距,但其第二大的地位难以撼动,中国在货币金融领域应对欧盟做出更多积极回应。

       华东师范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门镜教授在题为《应对气候变化:中欧的责任与利益》的报告中指出,中欧关于气候问题双方应负的责任认识存在分歧,欧盟在气候政策背后存在对华的政治利益考量。虽然欧盟在气候问题的技术和实践上具有优势,但存在原材料供应的替代问题,未来中欧双方在这一问题上的竞争不可避免。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欧洲研究特色研究生班负责人胡春春副教授在题为《在德语语境下诠释中国的思考》中,通过地缘政治环境和疫情两大议题,指出中国与德国乃至欧洲的交流需要文化移情,历史和思想史的视角对于欧洲认识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尚宇红研究员在题为《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机制建立 10 周年回顾:中东欧国家产品在中国市场的绩效分析—成绩、问题与对策》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在贸易获得感上存在不对等的现象,农产品作为中东欧国家标杆产品的绩效存在国家间不均衡的情况。因此,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应该下沉到企业层面,关注实际问题。

       在这一节研讨的点评与互动环节,伍贻康研究员首先指出中美俄欧关系是国际关系中最关键的一组关系,中欧的合作协调和相互呼应平台需要关注欧洲本身。同时,中欧关系的趋势需要放在未来三十年的时间内去考察;张迎红研究员则对胡春春副教授文明国家的界定提出了问题。对此,胡春春副教授认为,民族国家以排除他者为特征,而文明国家更关注内部安全;余南平教授提出如何看待多边主义框架下欧盟成员国征收碳关税的单边行为的问题。门镜教授对此做了回应,她认为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能否执行尚待观察,可以以2023年或者2026年的规划节点来划分;上海市外国投资促进中心中级经济师、项目经理杨峥臻提出了中欧班列如何与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相关联的问题。尚宇红研究员的观点是梳理中东欧国家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以减少中国投资损失和组织大型企业前往欧洲组货,从而渠道竞争力是解决的对策。

       最后,徐明棋会长做了总结发言,徐会长感谢全体会员对本次会议的支持与积极参与,尤其感谢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为本次会议成功举办做的大量会务工作,希望上海欧洲学会能够与华东师范大学有机会再次进行学术合作。

文字 | 林圣寅

图片 | 董潇阳 胡泽艺

编辑 | 吴宗晏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欢迎使用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