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线上中欧对话:中欧关系向何处去

2021年12月20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欧洲研究中心组织了““4+5线上中欧对话”(Sino-European Dialogue)。应华东师范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门镜教授的邀请,参加本次会议的中方人员有: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丁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金玲,华东师范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

      2021年12月20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欧洲研究中心组织了““4+5线上中欧对话”(Sino-European Dialogue)。应华东师范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门镜教授的邀请,参加本次会议的中方人员有: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丁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金玲,华东师范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玏博士。欧方参会的五位学者为:比利时根特大学的Bart Dessein和 Jasper Roctus,比利时埃格蒙皇家国际关系研究所的Sven Biscop和Tobias Gehrke,及比利时鲁汶大学的Steven Langendonk。中欧双方学者就欧盟战略自主、一带一路政策、中欧互联互通、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门镜教授主持本次研讨会,指出欧盟委员会制定了很多战略政策文件,还有更多政策的文件在讨论制定之中,战略自主包含了互联互通、数字转型、绿色转型、贸易、安全等多种领域。欧盟号称有着多边主义的基因,但在有关气候变化、碳中和的经济政策中,欧盟采用了单边主义的行动。为什么欧盟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欧盟的战略自主到底能走多远,特别是北约对欧盟战略自主的影响,值得我们关注。

      Sven Biscop教授认为我们应对战略自主这一概念应该保持谨慎,最初对其的讨论集中在军事领域,因为欧盟在这方面能力有限,之前并不是说战略自主(stratigic autonomy)而是自主行动(autonomous operation)。在经济领域,欧盟具备全面战略自主的能力,在面对中美的竞争压力下,欧盟努力保持在经济方面的优势。对于中欧互联互通,美国的影响同样值得关注,欧盟在经贸领域是坚定地坚持多边主义的。

      Bart Dessein教授认为确实有很多政策文件不断出台,但其背后是否有一个总体性的战略方针值得怀疑。中国面对技术封锁和美国的一些制裁行动,供应链要进行全球考量,在中美贸易战和竞争背景下,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欧洲的供应链也受到不小的影响。中国在WTO中将发挥更多作用,中欧可以在WTO框架下进行更多合作。

      Tobias Gehrke认为过去两年出台了许多经济政策工具,明年还会有更多政策出台,这些政策具有单边主义的特点,过去很多政策更倾向于多边主义,欧盟更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行动。关于WTO的很多举措推进并不如预期般顺利,因此布鲁塞尔希望能有更多自主权。

      Steven Langendonk分析了2019战略政策出台的背景,德国与法国在推动战略自主中的作用,他希望政策不仅仅停留在文件层面,而应落实到具体行动,对每个欧盟成员国都能发挥影响。

      Jasper Roctus认为欧盟成员国发展存在差异,德国新政府的上任也会对欧盟发展和中德关系带来不一样的动能。对于欧盟中的部分成员国,例如捷克以及立陶宛,他们的行动应被视为成员国单独的行动,不同于与欧盟层面。

      金玲研究员认为中欧关系具有复杂性,但中欧关系未来是积极乐观的。中欧关系中有合作也有竞争。以中欧全面投资协议为例,在实际操作中,欧盟对中国关系的定性的三个方面,包括合作、竞争和对抗,难以进行区分。现在存在经济问题的政治化和安全化趋势,在这一背景下,经济合作的困难加剧,协作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增多。

      丁纯教授就中欧全面投资协议(CAI)与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的出台背景和未来可能进行了提问,他认为欧方需要中国市场,中欧双方的经济利益一直存在。

       本次“4+5中欧线上对话”是“中欧对话”系列的第二次研讨,同样是在华东师范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门镜教授精心组织下举办的,五位欧方学者均来自比利时的著名智库和高校,为我们带来了布鲁塞尔--欧盟首都的最新资讯和信息。中欧学者开放友好的交流和学术性的对话,体现了对未来中欧关系发展的关切。

 

文字 | 王玏

审核 | 门镜

编辑 | 吴宗晏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欢迎使用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