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发表|汪诗明、王玥:对同盟几个问题的释论——一种历史视角

近日,我院汪诗明教授和博士研究生王玥在《安徽史学》2024年第5期发表论文《对同盟几个问题的释论——一种历史视角》,公众号转载与读者共享。

 

作者简介

汪诗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玥: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

同盟是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研究中备受关注的议题之一,其中对同盟概念的界定与阐释曾一度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热点,涌现了一众广为知晓的学术佳作,如乔治·利斯卡(George Liska)的《国家结盟:相互依赖的局限》(Nations in Alliance:The Limits of Interdependence)、埃德温·H.费德尔(Edwin H.Fedder)的“同盟的概念”(“The Concept of Alliance”)、格伦·H.斯奈德(Glen H.Snyder)的《同盟政治》(Alliance Politics)、斯蒂芬·沃尔特(Stephen Walt)的《联盟的起源》等。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对同盟(或联盟)概念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界定与阐释,并援引了很多案例予以佐证,引发了学界较为广泛的讨论。不过,作为读者和研究者,我们感兴趣的话题不仅是对同盟这一概念的学理界定,也对同盟的源起或缔结的原因、同盟缔结的基础、同盟类型、同盟机制等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抱有系统认知的愿望。上述问题在已有的成果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及,比如,斯蒂芬·沃尔特就对同盟(或联盟)的起源和基础做了多维度的探讨。比较而论,其他相关问题的探赜尚未见到类似成果。这无疑为本文基于历史视角,把上述与同盟的构建和发展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提供了一定的学术空间;对这些问题进行学术钩沉,其目的不是试图重新界定和诠释同盟概念,而是意在为揭示和理解同盟概念的内涵或本质提供更多的分析路径,并为相关研究铺垫必要的背景知识。

 

About 汪诗明
汪诗明
1984-1989年在安徽大学历史系、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所学习,获历史学学士学位(五年制);2000-2003年在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3-2006年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学习,获公共事务博士后称号;2006-2007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外交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欢迎使用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