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5日上午,华东师大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王逸帅老师在闵行校区法商南楼228会议室开展了题为“全域协同:激活超大城市立法过程中公众有效参与的新路径”的学术讲座。该讲座由我院杨建党副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唐亚林教授受邀担任评议人,田锡全教授、叶淑兰教授、江远山老师、法学院的陈肇新副教授等师生参与了研讨。本次讲座是我院自去年以来持续进行的“政治过程与中国自主知识生产”系列报告会之一。
讲座内容
首先,王逸帅老师从以下角度切入了讲座的研究问题。她指出近年来把公众带入到立法中来、带回到议会中来是现代国家立法民主改革的主要趋势所在。就我国而言,新时代立法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民主价值与功能虚置之间存在更为明显的张力。一方面,她从法理渊源、《立法法》的规范定位、时代要求、地方立法的功能定位四个方面阐述了公众参与立法的民主价值;另一方面,在立法分工高度专业化和技术化的今天,部门立法和低立法透明度等诸多挑战性要素的叠加使得实践过程中公众参与和权益保障仍然处于虚置状态。“如何确保基层公众有序有效地参与到立法过程中来”也因此成为一个亟待探讨的重要时代命题。
其次,她认为以上海为代表的超大城市公众立法参与改革和全域协同导向的改革探索为思考这一议题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窗口。作为研究者,如何对这些立法改革实践进行理论解读和逻辑提炼?带着这一问题,基于对中国立法权力结构中的公众参与理论文献检视,她指出了价值导向范式、制度导向范式和绩效导向公众参与范式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几年来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的七宝镇人大做专家顾问的经历和闵行区人大立法民主改革的深度参与观察,提出了一个尝试性的分析框架——“组织激发-民众回应”导向的全域协同民主。
接着,王逸帅老师分享了全域协同改革的上海闵行实践,重点结合2022年《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草案)》和2023年《上海市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条例(草案)》两部法规条例的意见征询以及公众参与情况展开了深入的案例分析,直观、具象化地展现了改革之后立法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实然状况和参与成效。
随后,王逸帅老师围绕“超大城市立法过程中公众参与何以有效?”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重点指出新时代立法参与中的公众已不能再被视为一个“打包”式的概念,而应是多元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及组织构成的;相比其他类型的城市,超大城市因民意具有超复杂性、流动多变性、低依附性、高裂变性和强辐射性等特征,公众参与是可以被激发和动员的,基层立法点和其他民主平台渠道可以实现协同赋能;超大城市中民众“急难愁盼”问题更需要扎根基层民意、以民主法治方式化解,才是确保立法的生命力所在。
最后,她提出这一改革背后所蕴含的“组织激发-公众回应”的立法民主逻辑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讨。与传统的“挑战-回应”型被动立法和压力驱动型立法模式相比,具有突显的对社会风险和民生矛盾进行“预判-前瞻”型立法化解的特征。同时,又不同于西式自发型法治化的生成路径。
在评议阶段,唐亚林教授首先对基于实践观察的思考和议题选择给予了肯定,然后深入浅出地围绕“政党”“民主”“立法”“政治参与和政治冷漠现象”“公意和民意”等议题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并从“民主功能的虚置与回归”“全域协同民主的分析框架”“组织型的立法民主”“新型立法民主发展道路”等多元面向,给出了该研究可以基于中国鲜活实践改革基础上,进行深度理论挖掘提炼和修改完善的具体建议。
与会的其他老师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围绕主题发言进行了提问与讨论。杨建党老师指出从“行政主导立法”到“人大主导立法”其中蕴含的价值意义值得进一步挖掘。江远山老师提出了“公众参与立法是在哪些环节参与?”“人大代表在立法联系点当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超大城市的区域协同对中小城市实践有什么启发?”“多部门协同的机制、核心主体、主导力量是什么?”等问题。田锡全老师针对此次讲座主题指出了跨学科研究和历史研究方法切入的可能性,并提出了“该研究怎么体现超大城市立法特色?”以及“组织激活是否涉及到社会动员?”等问题。叶淑兰老师强调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指出立足于中国政治文化与立法实践,寻求适合中国文化与国情的立法民主理念,是有益的研究方向。陈肇新老师从法学专业的角度,提到了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复杂性,并指出新时代的立法过程研究需要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融合。
王逸帅老师对以上提问一一做了回应,表示此次以不成熟的工作论文为“靶子”进行的小型研讨讲座是一种尝试,个人受益匪浅,尤其在中国立法政治过程的经验观察与理论提炼的有机对接、比较视野下中西立法民主逻辑思考、法政治学分析范式方面有了更深的感悟。最后感谢评议人和参会同仁及师生的真知灼见,表示会把大家建设性的建议逐一吸纳到文稿的修改完善中来。
此外,“政治过程与中国自主知识生产”系列报告会旨在通过政院教师共同体、师生共同体、兄弟院校学术共同体的多元联动,凝聚学科优势,提升师生科研创新能力和逐步打造具有华东师大政治学研究辨识度的学术符号。接下来的系列报告将在五六月份陆续推出,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