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点」回顾|第三届「面向奇点的政治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开幕与「技术政治与全球治理」主旨演讲

2023年12月10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奇点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面向奇点的政治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法商南楼228会议室举办。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深圳大学、外交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岭南大学、中国新闻社、《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新闻记者和青年学子等60余人在现场,或以线上会议的方式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此外,另有数千人通过视频直播等方式参会。

2023年12月,组建两年的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筹备、组织了第三届面向奇点的政治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今年3月份,OpenAI发布了GPT4,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的颠覆性变革,同时也带来诸多安全风险与伦理挑战。因此,本次研讨会以"技术政治与全球治理"为主题,关注技术问题的有效治理和研究,确保人工智能的安全、公平和负责任的使用。此次学术研讨会云集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设置了为期一天的议程,由开幕式、主旨演讲、三个主题分论坛和闭幕式四个部分组成。

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潘靓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曹友谊、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吴冠军致辞。

曹友谊书记代表学校对第三届面向奇点的政治学研究学术研讨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同时向各位莅临研讨会的专家和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曹书记指出,本次研讨会将技术政治和全球治理作为主题,体现了政治学领域学者们对新技术的敏感和对新技术与全球治理之间关系的关切,切中了重点和要点。各位专家学者此次的讨论,不仅能够推动技术政治与全球治理的关系这一全新领域的研究发展,也是华东师范大学一次开展跨学科研究的有力探索。

吴冠军教授代表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全体同仁向在座各位表示感谢。吴教授认为,这个时代的变化需要政治学的学者们参与,在技术奇点到来之前,我们和全球的思想者以及政治决策者要一起做好思想上乃至治理层面上的准备。吴教授向莅临嘉宾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的基本情况,虽然学院很新,但是学科发展的历史从1954年华东师大政治专修课就已经开始。吴教授指出,华东师大打造全新的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是希望政治学科可以面向这个新时代,有新的突破。挂靠在本学院的华师大校际研究机构奇点政治研究院今年由学校批准更名为奇点研究院,旨在研究奇点时代各个面向上的问题。

12月10日上午首先进行了一场以"技术政治与全球治理"为题的主旨演讲,由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吴冠军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程曼丽作了“人工智能——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引爆点及其带来的挑战”的报告。她指出,最近两年来以Chat 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广受关注,它的横空出世无异于一场革命性变革。从技术发展角度看,它掀起了人工智能的新浪潮,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它成为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引爆点。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四次科技革命,其中,第四次科技革命是由人工智能、物联网、生命科学、新能源、虚拟现实等一系列创新技术引领的范式变革,而人工智能被广泛认为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技术基石,并将成为这次革命最大的推动力。前三次革命已经完成,第四次革命方兴未艾。从历史上看,任何一场科技革命都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全面融入人类生产生活,以及通用人工智能的加速实现,第四次科技革命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带来那些的挑战?程教授从从国际传播角度出发,从人工智能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人工智能存在政治安全隐患、人工智能将会拉大国家之间的距离、人工智能将会引发新一轮科技战四个方面展开了探讨。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门洪华作“应对全球治理困境的中国方案”报告。门洪华教授从全球的变局角度进行梳理,关注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以及现在所处的动荡变革期的困境。进入到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全球化进入到了重构的阶段,需要推进大国合作、战略协调的全球化,构建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外围国家连通的新格局。面向未来,推动全球治理转型发展是我们走向世界大国的必由之路,需要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理想。具体来看,有以下五方面的方法论:形成符合世界潮流和中国国家战略利益的方案;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夯实推动全球治理的国内基础;确定中国全球战略定位,聚焦提升全球治理能力;稳定东亚的战略需求,稳步推进东亚的经济治理和安全治理;抓住重点,在中国熟悉、有优势的领域推动。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上海市决策咨询基地领军人物余南平作“技术与我们的国际政治”报告。余南平老师指出,此次报告题目的源头在于1944年卡尔·波兰尼写作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一书。政治和经济是不可分的,经济重要的构成本身就是技术,或者技术是现代的经济表达。复杂经济学认为,所有经济学就是技术表达,这是目前复杂经济学向传统经济提出的新挑战,把技术本身看成人类文明升级进化的必然。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需要要考虑面临着什么。余南平老师认为,未来10-15年,会有三项技术决定未来版图的话语权人是谁,第一是人工智能,第二是量子计算,第三是可控核聚变。在今天这个时代,技术特别是颠覆性技术一定会重塑国际政治版图,这就是技术跟当下结合度更紧的一个问题。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Péter Hajdu作“气候小说、合作、深度适应”报告。Peter教授从气候变化与技术突变的现实情况切入,认为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了当今全球治理的首要话题。通过“气候小说”,可以超越民族认同、历史环境等的影响,对如何避免气候恶化与文明崩溃、实现全世界共同的未来有更多的见解。同时,各国学者应带着紧迫感去重新思考当前的环境协议和政治协议,以达到共同繁荣的状态。共享未来的社区是世界理想的一部分,通过恰当的组织、合作技巧,实现一个共同的未来,从而对抗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冲击。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人工智能金融学院院长、特聘研究员邵怡蕾作“两种智能共存的挑战”报告。她认为,我们目前已经在技术奇点里了,所要关注和讨论的问题是两种智能的共存。主要从母体时刻(Matrix Moment)、两种主义之争、AI的控制问题三个角度展开讨论。生存在两种智能的世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挑战了人的所有基本条件,包括我们的生命本身,我们的诞生性和有死性,我们的世界性和复数性。在AI时代,由于区别于人类的另一种智能的出现,“虚拟世界”与“实体世界”将重新被区分成为“离身世界(disembodied world) ”与“具身世界(embodied world)” 以容纳这两种类型的智能。不是在未来,而是在现在,人类和AI智能体(AI Agents)已经共同生活在“离身世界”了。ChatGPT通过“预测下一个词”创造了“离身智能”的世界,WorldModel通过”预测下一帧“将创造”具身智能“的世界。

各位学者完成主旨演讲后,吴冠军教授对大家的报告做总结,认为一个上午的精彩讨论与分享把技术带给人类社会的问题罗列了出来,很可能预示了未来十年的社会生态。在12月10日下午举办的三场主旨论坛中,将从“大模型与技术政治”、“数字化时代的全球技术政治”、“技术、资本主义竞争与气候变化“三个角度对技术的发展作出进一步反思,并探讨如何应对技术发展给人来社会带来的潜在风险。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欢迎使用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