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演讲与圆桌论辩丨「AI拐点与认知革命」 第一届「面向奇点的知识实践」思想碰撞会

在万维钢博士完成特邀报告后,本届思想碰撞会进入到了嘉宾演讲环节,该环节分为上、下午两个半场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维也纳高等研究院、《探索与争鸣》《文化艺术研究》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从AI与人类的理解、后人类主义的“仿AI学”、儒家与人工智能、游戏政治学、对话式AI的非人能动性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在嘉宾演讲的上午部分,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许纪霖以《非我族类:AI理解人类,人类理解AI吗?》为题作了报告,他指出AI时代从文明史的角度来看,其意义将会超过数智社会的时代,原因在于以大语言模型为标志的生成式AI可能具有某种主体性。许纪霖教授基于此提出了一个问题:人类真的能够理解AI吗? AI能够运用他的直觉解决问题,但人类连AI的算法黑箱都无法破解,更遑论AI的直觉。当奇点出现之后,硅基生物拥有了和人类一样的身体、感官认识、大脑甚至心灵,人类与其是不同的种族,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会导致主体之争的出现。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以《儒家与人工智能:一种基于小数据主义的视角》为题作报告,他表示儒家也是一种政治治理技术,并且与市场经济的观点是有天然融合。面对许多现实困境,“数据化儒家”提出以计算的自动局域化的方法给出一条与大数据不同的信息处理模式。最后,儒家理想要通过跨行星文明的语境实现,不同星球之间的联系只能依靠软性的理,而不能靠硬性的法。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刘擎以《走向人性的黄昏》为题作报告,他提出当AI有了自主性后,“人机共存”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技术不只是人类发明的工具,也在塑造人类的文化,是“生活形式”的构成性要素。数字技术和AI的时代,创新的加速迫使我们没有时间适应和调整,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使得人沉湎,并成为人的“外挂器官”,但越来越疏离于我们的生活形式。刘擎教授最后提出,加速主义一定会胜利,没有力量可以阻挡,我们将会是最后一代人文主义者。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人工智能金融学院邵怡蕾教授以《世界陷入模型》为题作报告,她表示Sora的出现重新定义了AI宇宙的万有引力,他找到了语言的基本粒子之间的引力和关联。同时邵怡蕾教授提出如果Sora是一个世界模拟器,那这个构建可能是确定性的,原因在于当前给予Sora的数据太少,约束条件太小的情况下,这就使他产生各种各样可能性的重建。最后,当人类演进到人类3.0的共脑时代,每个人共享的不是信息,而是通过巨大的神经网络把整个人类社会的所有脑连接起来。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吴冠军教授以《再见智人:后人类主义的“仿生学”》为题作报告,他指出AI的出现使得人们认识到人类的智力和存在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基于此吴冠军教授提出面对AI,人类该如何自处,人类又为何认为自己更有价值?人工智能可以带给我们一个新的视角,了解我们这个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面向奇点,人工智能帮助人类步入了后人类世,人类中心主义是值得批判的,走向后人类世界并不是一个坏的选择。

嘉宾演讲的下午部分,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教授胡范铸以《以未来为方法:当下知识实践的重新审视》为题作报告,他表示人工智能时代旧知识的把握和新知识的创造将是绝然不同的行为,因此需要重新定义“学习”,“学习”应该是研究与觉悟的过程。在此基础之上,教育的主导者更有可能是朝气蓬勃的学生而非德高望重的教授,考试也需要重新定义,应该成为发现和激活个体潜质的机缘。同时,在全域教育的时代,社会即课堂,仅凭“AI+”的教学很难获得真正的AI能力;“学科”也将重新定义为基于“目标/问题/方法”的过程。

维也纳高等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罗伯特·布劳恩以《What everybody knows》为题作报告,他建议将量子理论作为一种新的分析方法,从而理解我们的世界,其重点在于纠缠、非位置性和不确定性。他表示并不赞成将纠缠局限于微观、极小的范围,而是要将现实政治化,其出发点是实证分析现实是如何在各个层面被具体的技术、科学或科学实践所体现的。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姜宇辉教授以《Sora:数字影像与人类主体》为题作报告,他表示Sora究竟是偏向艺术还是偏向科学这个问题,需要放在更大的艺术史,尤其是电影史的范围之内对它进行考察。Sora可以当成是电影发展的全新阶段,甚至可以把它和后电影的概念等同起来。最后姜宇辉教授提出,Sora原文是天空,我们还是希望它能够成为人类未来自由的天空,而不是成为巨大的监狱,把所有的人类和自由都束缚起来。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金雯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乌合之众”的面目》为题作报告,她表示,创造力是人以自身为媒介并创造媒介能力的体现,那这个过程是否可以被AI所模拟?基于此,金雯教授提出,对文科生来说,我们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交流就像是与一个标准化、均值化世界的交流,是与乌合之众的交流,这种交流的媒介化程度是非常低的,在目前看来是缺乏创新的可能。因此只有人不断自我媒介化,才可以避免被AI拖向非人的境地。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甘莅豪教授以《AI,维基百科,知识灵境:开源时代如何重思信息帝国?》为题作报告,他表示马斯克提出了去AI威胁的唯一路径:一个不撒谎、不追求政治正确、最大程度寻求真相,试图了解宇宙本质的AI,最不可能伤害人类。维基百科带来了一个启示,即开源社区+经费充足+社群监管能够造福人类。到2030年,维基媒体将成为自由知识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任何有着共同愿景的人都可以加入。维基百科相较于百度百科,更多的是知识灵境,以人类为中心走向未来;而百度百科是百度商业帝国的一部分,以国家为中心延续过去。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徐竹以《对话式AI的非人能动性:从群体信念的观点来看》为题作演讲,徐竹教授以三个问题串联起来了整个演讲:对话式AI如何给人以知识?像对话式AI这样的非人能动者在何种意义上能“告诉”我们知识,而不仅仅是“提供”给我们信息?人类面向非人能动者的认知责任:期望在与AI的互动中形成怎样的群体信念?徐竹教授表示,新的人类责任的归附恰恰是和我们想要做什么样的行动,我们想要形成什么样的群体性的信念有关系,这个问题可能是未来认识论学家要关心的问题

后续,本届思想碰撞会将继续圆桌辩论环节。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欢迎使用微信扫码关注